昨日,廣州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匯報治水工作的進展、思路、問題等,廣州市政府提出,今年底前城市建成區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目前6條已達到不黑不臭,8條基本消除黑臭,存在問題包括河長制基層沒落實,以及污染源、排污口、違建治理壓力大等。“任務十分艱巨,時間非常緊迫”,廣州副市長馬文田說。
進展:
6條河涌達不黑不臭標準
廣州市水務局局長龔海杰介紹,目前在治水方面的階段目標是,2017年6月底前,實現全市河湖河長制全覆蓋。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基本達到國家和省對廣州的考核要求。
目前的進展是,地鐵B涌、地鐵C涌、西郊涌、白坭河、田美河、永和河(黃埔段)等6條河涌已達到不黑不臭標準;地鐵A涌、荔灣涌、河沙涌、沙基涌、江高截洪渠、烏涌、獵德涌、天馬河等8條河涌已達到基本消除黑臭的要求。
去年以來,廣州的治水思路由原來的“截、清、調”(截污、清淤、調水)三字方針轉變為“控、截、清、調、管”(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管理)五字方針,推動水環境治理由側重單一工程治理深化為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理。
實施河長制方面,全市1362條河涌落實市、區、鎮街、村居四級河長1938名。其中,35條黑臭河涌落實河長398名。
截至今年2月,市治水辦累計發出交辦通知1520份,涉及工業廢水排放、養殖污染、排水設施、違法建設、建筑廢棄物、工程維護、生活垃圾等。現已完成整改837宗,整改完成率55.07%.市農業部門已關停并組織清拆廣佛跨界河涌區域781個非法養殖場(戶)。市環保部門正逐步清理整頓市重點河涌流域范圍內2373家“小散亂”工業企業。各區相繼開展水污染源專項整治百日行動,污染源查控工作也已全面鋪開。
提升河涌水質時,注重改善河涌自凈能力。一方面選擇專業單位實施河涌管養,從“過程買單”轉向“按效付費”,在大塘涌、地鐵A涌等6條河涌開展相關試點工作,治理效果明顯;另一方面,通過群閘聯控科學調度河涌水閘泵站,如荔灣區地鐵B涌、地鐵C涌、西郊涌,利用珠江潮汐動力換水,越秀區沙河涌珠江賓館段,利用珠江潮汐換水、污水廠尾水補水等,均在短時間內通過增加水體流動性,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已消除黑臭。
問題:
有鎮街、村居級河長被動應付
廣州市黑臭河涌整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龔海杰說,首先是基層河長制,還未完全落實,“雖然基本建立了四級河長責任制,但是很多工作還停留在表面,尤其是鎮街、村居兩級河長,觸動不大,被動應付”,目前,全面深入推進河長制落實到基層工作是當務之急。
污染源治理被列入了治水思路的關鍵一步,但“小散亂”企業非法排污屢禁不止。龔海杰提到了花都區的雅瑤涌、雅瑤支涌,仍屬于重度黑臭河涌,治理進度已嚴重滯后,主要原因就是兩岸分布著6大污染工業區,污染源未完成整治。
河涌兩岸的違法建設也是鋪設污水管網的一大阻礙,清拆任務艱巨。龔海杰介紹,35條黑臭河涌流經44條城中村,居住人口246萬人,藍線管理范圍內涉嫌違法建設超過15萬平方米。這些違法建筑侵占了河涌兩岸管理范圍,導致污水管網無法下地鋪設,垃圾、污水直排入涌。
排污口整治迫在眉睫。大部分區仍存在污染底數不清、數據缺失等問題,河涌排水口標志設置和整治工作進展緩慢。經初步統計,僅35條黑臭河涌就存在2033個排污口,晴天溢流污水需要整治。
馬文田補充,目前部分治理工程進度比較緩慢,比如,原定于2016年底完成的廣佛16條跨界河涌整治,至年底只完成了86.7%.
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即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要重點發揮和調動鎮街、村居基層河長的積極性,要求鎮街河長對轄區內污染源查控、污染排放量削減負總責,組織違法建筑清拆、排污口整治、城中村截污等工作。村居河長對本村社污水收集率負責,落實河湖排水設施、污染源一日一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動員村社居民自建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同時,建立污染物量化考核工作機制,對各鎮(街)污染物排放進行量化排名,不僅通報督促,更要約談問責。
代表之聲
河長嘆“有責沒權”治水怕“錢打水漂”
今年初的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林永亮等41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于全面加強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的議案》被定為001號議案,市人大通過相關決議,落實議案提出的建議。
昨日,聽了市水務局的工作匯報后,代表林永亮說,通過前日的實地調研和匯報,能看到政府已做了很多工作,建議要總結亞運治水的經驗教訓,使新一輪治水成果能更長效,資金使用更有成效。
“城中村截污是個難題,現在污水費是跟自來水費一起收的,可不可以給他接通自來水前先查一查排污管有沒有建好?不通污水管就不給通自來水”,林永亮提出。
河長制的落實也得到若干代表的關注,市人大常委會城鄉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工委副主任鐘潔反映,在調研中有基層河長吐苦水,目前對河長的責、權劃分仍不明晰,“有責沒權,有時候接到投訴一看,是珠江河的問題,或者打電話誰都不理, 總不能我自己去搖船撈垃圾吧? ”廣東新大禹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江棟也提出,河長的職權、考核仍應細化,才能避免流于表面。
市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沈奎提出,政府匯報中沒有涉及治水的投資計劃,對投入還是應該有一個流動性的框算,讓人知道需要用多少錢,用在什么項目上,先做哪項后做哪項,“尤其是投資需求、投資計劃、實際預算,需要區分開來,以免讓人產生誤解,說要花多少錢,實際上財政能批的錢沒那么多”。
沈奎還提到,對治水效果的評估也應列入工作計劃,“獲得社會支持,對治水至關重要,社會對治水的關注焦點是效果,不怕花錢,只怕錢打了水漂,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評估和交待”,至于評估方式就有各種辦法,由人大來進行評估也是一個選項。
廣州治水工作成績單
進展
6條河涌達不黑不臭標準:
地鐵B涌、地鐵C涌、西郊涌、白坭河、田美河、永和河(黃埔段)
8條河涌達基本消除黑臭要求:
地鐵A涌、荔灣涌、河沙涌、沙基涌、江高截洪渠、烏涌、獵德涌、天馬河
河長制:
全市1362條河涌落實市、區、鎮街、村居四級河長1938名。其中,35條黑臭河涌落實河長398名。
目標:
2017年6月底前,實現全市河湖河長制全覆蓋。
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基本達到國家和省對廣州的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