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國政府與越南政府簽署多份合作協議,就爭取于年內在廣西北部灣灣口外取得海上共同開發的實質進展達成共識。
自2006年3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立以來,北海與南寧、欽州、防城港四個地級市開始矢志趕超全國。
按照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目標,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要把這一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在西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伴隨著大量重化工業的進駐、城市擴張和翻新,以及大量人口的涌入,北部灣生態環境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長極,北部灣經濟圈會否再度復制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灣經濟圈曾經的邊污染邊發展模式,成為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重化工扎堆“銀沙堆細浪,海豚戲翔鷗,南珠映日月,紅樹掩堤沙。”這是對北部灣美景的描繪。北部灣素有最潔凈港灣的美譽。
“在人類不斷開發沿海地區的形勢下,北部灣是剩下來的少有的一塊凈土,基本上還是處女地的狀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說。
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看,北部灣的開放開發勢在必行。“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是國家深化西部大開發、完善沿海經濟布局、推動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戰略舉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說。
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接合部,是中國與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區域合作的交匯點。
北部灣擁有沿海1595公里海岸線,深水岸線160多公里,是國內僅存的未大規模開發的連片沿海岸線,也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資料介紹,北部灣是繼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之后,國家第四個重點發展的區域。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可以發展成為中國沿海經濟增長新的一極,形成中國沿海“兩角兩灣兩岸”(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北部灣、臺灣海峽兩岸)的發展格局。
不過,《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在北部灣經濟區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最先在北部灣“搶灘”的卻是石油化工、鋼鐵、林漿紙、鋁加工等重化工和污染排放量大的企業。
廣西石油化工產業主要依托中國石油欽州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這一項目總投資150多億元,2009年底建成投產,每年可加工原油1000萬噸,生產成品油670多萬噸,以及聚丙烯、芳烴等石化產品,形成400多億元的產值。
北海煉油異地改造石油化工項目包括20萬噸/年聚丙烯裝置、300萬噸/年催化原料預處理裝置、2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5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和2000噸/年硫磺回收裝置,以及配套建設的潿洲島原油碼頭及配套工程、300萬噸原油商業儲備工程等。
在防城港市,千萬噸級鋼鐵項目建設規模為1000萬噸鋼,投資為686億元。年銷售收入662億元、稅利132億元。
借助廣西適宜種植速生林的優勢,近年來,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在當地風生水起。2003年,廣西決定利用外資在沿海建設北海、欽州兩大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把林漿紙產業培育成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
北海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規模為90萬噸漿和90萬噸高檔紙,配套建設240萬畝原料林基地,項目總投資220億元;欽州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規模為180萬噸漿、310萬噸紙,規劃建設900萬畝原料林基地,項目總投資410億元。
廣西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一項研究成果稱:“在北部灣經濟區,2003年后重化工業產值逐漸超出輕工業產值,呈現重型化發展趨勢。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立,到目前,該地區已經形成了重化工業作為主導與核心的產業戰略部署。”
北部灣地區各城市之間產業相當同質化,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個城市,重化工業都被作為支柱產業在重點發展。
南寧投資建設氯堿和精細化工產業園區、以南南鋁業和南南鋁箔公司為龍頭的鋁材深加工項目;北海投資建設石化產業鏈、林漿紙產業鏈、出口加工保稅物流、船舶修造產業鏈,打造產值超1000億元的大型臨海工業區;欽州投資建設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石油綜合產業基地、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防城港投資建設千萬噸級鋼鐵項目、年產金屬鎳12000噸的鎳合金項目、全國最大的磷酸加工出口基地,并正在布局鋼鐵、能源、化工等大產業格局。
“重化產業作為北部灣經濟區支柱產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高能耗、高污染。”廣西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張建中說。
張建中此前完成了一項《基于環境承載力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化產業布局研究》。他發現,在防城港市,鋼鐵基地的建設規劃大量用地,使區域植被受到較大破壞,從而改變了生態環境,也加大了其負荷。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密度的增加、人類的頻繁活動,以及環境污染物的增加,使周邊的野生動物物種多樣性有所減少。
被阻礙的候鳥在10月19日召開的“廣西北部灣(北海)鳥類保護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表示:“近年來,隨著北部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為活動干擾和污染物排放增加,野生生物棲息地喪失,生境質量下降。隨之而來的是種群數量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區域生態系統功能退化。”
廣西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講師扈劍暉等人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廣西地區的生態赤字自進入工業化發展以來逐年增大,在2002年后生態赤字有加速擴大的趨勢。”
廣西林業廳等單位編制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綠色生態屏障“十二五”規劃》(下稱《生態規劃》)也承認:“隨著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實施,必將對區域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將受到嚴峻考驗。”
“重化工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加大所在地區的資源環境壓力。”扈劍暉介紹,廣西統計年鑒工業污染排放數據顯示,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后的1995年,工業污染物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增加1倍,進入重工業發展階段后的2003年污染物的排放量,比工業化初期1995年平均增加1.5倍,2009年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也比2003年平均增加了1~1.5倍。
北海誠德鎳業有限公司是廣西境內規模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之一。據10月18日的《北海日報》介紹,誠德鎳業日前被北海市政府授予“2012年度納稅超億元突出貢獻獎”。
18日晚,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我為祖國測重金屬”項目組調查人員給記者發來的最新檢測結果顯示,作為廣西重點國控污染源和北海市重點涉重金屬排放企業,誠德鎳業廠區周邊的揚塵、污水和噪音污染嚴重。
北海市環境保護局官方網站上,今年該局發出的第一份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就是給北海誠德鎳業有限公司的。該決定書稱,發現誠德鎳業“外排廢水中含有重金屬污染物六價鉻和總鉻,檢測值均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去年9月,北海市環境保護局針對誠德鎳業廢氣在線監控系統管理不完善、數據缺失;未采取防塵措施,廠內外地面環境較差;燒結機機尾電除塵系統運行不穩定,存在粉塵超標排放現象等8個環境問題,要求其盡快整改。
《北海市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城區環境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其次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污染負荷近年逐年增高,超過二氧化硫成為次要污染物,位居第二。《北海市2012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也顯示,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依然較差,與2011年相比未見改善,水體富營養化是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主要環境問題。
在“廣西北部灣(北海)鳥類保護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介紹,我國西南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但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北部灣區域位于東亞-澳大利亞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是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但雷富民發現,棲息地喪失和片斷化、偷獵鳥類等行為,已經對候鳥遷徙和繁衍構成致命威脅。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等機構的長期觀測發現,在北部灣地區,共有鳥類占全國種數的42.7%,其中約80%都是遷徙鳥類。“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生態系統功能評估中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已在多項研究和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驗證。”FFI亞太區域項目協調員Matthew Linkie認為,建立北部灣地區鳥類保護網絡迫在眉睫。
第二個渤海灣?
從戰略高度看,國家對廣西北部灣的開發開放,一直強調“堅持生態保護,促進環境友好”的原則。
《發展規劃》強調,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專設“生態地區”,其劃分范圍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是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
根據《發展規劃》,北部灣用于海洋生態環境和稀有動植物資源保護的岸線長達390公里,高于該地區城鎮建設岸線(147公里)、養殖岸線(213公里)的總和,也比港口及工業岸線(228公里)長。
僅在北部灣經濟區內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就占規劃區總面積的11.53%。《生態規劃》規定,根據需要,經批準規劃期內可適當增加自然保護區面積,但不得減少。
在綠色生態屏障的資金安排方面,北部灣經濟區計劃投資253.1億元,用于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投資39.9億元,占15.8%);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資15.0億元,占5.9%);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治理(投資2.5億元,占1.0%);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投資191.8億元,占總投資的75.8%);保障支撐體系建設(投資3.9億元,占總投資的1.5%)。
但在工業布局和招商引資上,如果把關不嚴,就很容易走調。劉嘉麒在其《關于建設北部灣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區的構想與建議》一文中認為,照搬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模式,不但會犧牲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他解釋說,北部灣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與長三角、珠三角大不一樣,也缺乏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力量,應該因地制宜地開拓一條新的發展思路。
“這條新的發展思路,就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發展無大資源能源消耗、不破壞生態環境、不造成嚴重污染、成本低、見效快、市場好的康樂型軟經濟和綠色經濟。”劉嘉麒說。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正旺長期關注渤海灣建設開發及灘涂圍墾對遷徙水鳥的影響。他介紹,每年約有數百萬只候鳥利用渤海灣地區作為遷徙中停地,在渤海灣中停地的能量補給對紅腹濱鷸完成下一階段的長途遷徙非常重要。
但從1994年到2010年,短短16年間,渤海灣西部和北部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沿海灘涂被工業項目圍墾,尤其是2006年以后,借助曹妃甸開發建設的迅猛勢頭,天津、唐山等地眾多城市“走向海洋”、“發展臨港經濟”的愿望日益迫切,灘涂圍墾的速度也不斷加快。這一切,不僅破壞了候鳥的生境,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渤海海水交換一次大約需要16年時間。渤海的容量非常有限,自凈能力差,但匯入渤海的遼河、海河和黃河的污染程度卻長年在我國7大水系中居第1、2和第4位。有專家表示,如果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遏制污染,渤海將在10年后變成“死海”。
中科院的相關研究顯示,北部灣同樣是一個半封閉海灣,潮差小,水循環能力不強,海水凈化速度較慢,海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而且北部灣陸域擁有6條入海河流,沿著這些入海河流已建成的工業區存在著固有的環境問題。這些情況與渤海灣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