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目前水環境質量的達標率僅在六成左右,主城區河道季節性黑臭現象普遍存在。制約南京水環境能否根本改善的主要因素是,主城道路排水管基本為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污水體系現階段尚未實現全城覆蓋。
下江南必游十里秦淮。秦淮河作為南京的母親河,一直是南京這座綠色之都的驕傲。然而,由于河道污染嚴重,十里秦淮成為了“黑色污道”,水質污染嚴重也成為大家心里多年的痛。
經濟效益與環境發展是否矛盾?誰又該為環境污染買單?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母親河變成“黑色污道”
在南京文正橋下的內秦淮河邊,記者聞到一陣陣霉臭味,河內水質渾厚發墨綠色,隨處可見漂浮的生活垃圾。家住秦淮河邊王府園小區的汪小蘭告訴記者,眼前的河水和以前比已經好多了。“前兩年,這里的水更糟糕,全是黑色的,特別是夏天,在家里都能聞得到。”
據記者了解,除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企業的違規排放也成了水質污染的“罪魁禍首”。多年從事環保技術產品研究的南京德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吳浩告訴記者,目前,對工業廢水絮凝沉淀、蒸發濃縮等傳統的生化處理方式,不僅存在著運行成本高的問題,對難降解的污水更是束手無策。他透露,南京備受關注的秦淮河與玄武湖,主要都要靠引水沖灌的方式才能保持水質達標。
污水分流收集體系嚴重滯后
記者走訪內、外秦淮河及其多處支流發現,水質污染問題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地區沿河行人只得掩鼻而過。
記者了解到,三十年來,南京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經歷了從合流制直接排放水體,向老城區主要河道沿河截流式合流制過渡,再向雨污分流制轉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多,居民用水量增大,大量生活污水未能得到及時收集和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水環境不斷惡化。
南京市環保局局長包洪新告訴記者,受到污水收集管網滯后的影響,污水處理廠的進水量和進水濃度不足,致使污水處理效率不高,造成河道污染嚴重。現實情況是,南京市目前水環境質量的達標率僅在六成左右,主城區河道季節性黑臭現象普遍存在。
“制約南京水環境能否根本改善的主要因素是,主城道路排水管基本為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污水體系現階段尚未實現全城覆蓋。”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何金雪坦言,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促進水環境良性發展,已成為補足城市生態文明短板的當務之急。
政策助推污水治理達標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寄望江蘇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地抓產業結構調整,直到抓出成效、搞出名堂、形成氣候,同時要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讓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們備感責任重大。
記者了解到,按照2015年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具體到生活污水處理方面的目標,2015年,南京將實現主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鎮街建成區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根據目標,南京倒排了各項治污工作的完成時間節點。
“這些數字指標和完成時限,必須一步步、不折不扣地落實,才能確保2015年完成預期目標。”何金雪告訴記者,除了制定嚴格而具體的時間表,南京還建立了包括“一票否決”硬調控考核監督機制。將污染減排任務完成、污水治理項目落實、水環境質量達標三項剛性考核指標并行,納入城鄉發展建設計劃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并行
“政府、企業、百姓都要有正確的生態觀與資源觀,對環境污染問題實行零容忍。”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集雙認為,經濟發展要走節能環保路線,政府應發展、扶持環保技術以及環保企業,同時確保補貼政策落實到位。他提出,每個人都有能力對環境有所貢獻。政府可以通過專家論證會、聽證會,為百姓節能減排出謀劃策。
吳浩向記者闡述了新產品在推廣上市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環保產品往往起步成本高,難以打開市場。他希望政府出臺一些放寬環境治理行業準入門檻的政策,最好把行政審批準入改為備案準入,鼓勵更多擁有先進治污技術的個人或企業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
“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是最大的矛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高桂枝進一步解釋稱,人類生存是需要犧牲一定環境容量的,要保持生存所犧牲環境的容量和環境所能夠提供的容量相互平衡,城市在發展中要“限速”,不能盲目無限制地追求經濟效益。她希望能夠出臺一些政策,根據自然環境容量對城市人口密度、工業規模進行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