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舊”改造后的南城周溪社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
短短四五個月時間,南城周溪社區的環境可以說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臭水塘兩邊建起了漂亮的步行道和涼亭,池水也變得清澈干凈,一個阿伯坐著小船在池水里打撈垃圾。道路拓寬了,綠化增多了,小公園、籃球場建起來了,尤其是近300米長的文化長廊,不僅讓社區居民有地方休閑聊天了,而且還讓人們心里充滿了自豪感,原來咱周溪社區竟有700多年歷史了,還出過明朝進士翟廷策、暨南大學第一任副校長翟俊千等不少文化名人,真是了不起啊!
亮點一
治水為先臭水塘變身休閑寶地
周溪社區黨支部書記翟兆光介紹說,“規劃先行,硬件先做”是社區改造的總體思路,去年9月份以來,周溪社區迅速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會同東莞嶺南景觀及市政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從規劃入手,對社區道路硬底化、社區綠化和環境整治、服務場所、居民休閑娛樂場所、文化設施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劃,制訂具有社區特色的改造方案。
“以綠為魂,治水為先”是社區改造的主要方向,周溪社區前后投入約1160萬元深入開展水環境整治、綠化美化、文化景觀等工程,拆遷殘舊民房,重新規劃零星閑置地,增加公共綠地和空間,改善人居環境。其中,投入近500萬元完成對社區中心的街邊塘、劉屋塘兩個魚塘和內河涌整治、截污、清淤,沿著池塘兩邊修建了步行道和涼亭等休閑配套設施,對池塘周邊空地見縫插綠,并在池塘投放了3000多尾錦鯉和1500多尾家魚供社區居民觀賞,昔日的兩口臭水塘已成為居民的主要休閑活動中心。同時,為了保證魚塘不再受環境污染,每天都有專門的保潔員坐著小船到魚塘上打撈垃圾。
亮點二
1200萬元疏通社區路網
周溪社區的改造并沒有什么成片拆遷的工程,大都是為了疏通路網、增加社區的公共綠地和公共空間進行的零散拆遷。“原來很多路在一些拐角地方太狹窄,造成交通不暢,同時也形成一些安全隱患,我們就把這個拐角地方的房屋進行拆遷,把道路拓寬,路邊做些綠化。”周溪社區宣傳委員翟煥章告訴記者。
據了解,周溪社區投入約1200萬元對社區9條主、次干道升級改造,優化社區路網,打通了社區的一些斷頭路,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方便居民出行。
記者發現,整個社區道路都硬底化了,很多地方進行了拓寬升級,顯得十分整潔有序,路邊也增添了不少綠化帶,處處綠意融融,鮮花怒放。翟煥章介紹,社區改造后,為了提高社區的環境衛生管理水平,投入約300萬元新建2座省一級公廁和1個垃圾中轉站,添購和更換一批環衛設施設備,“路邊這些垃圾桶都是新購置的,另外,我們還新增加了10多個保潔人員。”
亮點三
文化長廊增加居民歸屬感
走在近300米長的文化長廊上,瀏覽長廊上印制的周溪社區歷史畫卷,涼風習習,長廊的凳子上坐著不少老人在那里悠閑地曬太陽、聊天,好一幅和諧溫馨的畫面。
“文化長廊作為社區文化展示的平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翟兆光表示,自從文化長廊建好后,社區里的人們都很喜歡到長廊上走走看看,聊聊天,他們看到自己社區竟然歷史那么悠久,歷史上還出過這么多名人,心里充滿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我知道最初的時候,很多群眾對我們花340多萬元搞這個長廊有看法,一是文化長廊建設過程中,影響了旁邊陽光四小學生的出入,二是因為四小外面的圍墻也是新建才2年左右的,現在拆了重建,很多人開始表示不理解。春節前,外墻拆除后,看到建成后的效果,很多群眾都表示滿意了。”
亮點四
把5個出入口改造成景觀亮點
周溪社區是我市的平安社區,在治安管理方面有著比較豐富和成熟的經驗。去武漢百步亭考察后,翟兆光等人更加感覺到治安環境對創建和諧社區的意義。因此,修建社區5個出入口景觀工程是社區硬件改造方面的一項重點工程,不僅是為了方便管理和保障安全,同時5個出入口也是社區的重要景觀。
據介紹,5個出入口均標志鮮明,各具特色。5個出入口均設置了治安崗亭,有柵欄,每天有人執勤,出入車輛必須登記在冊,確保轄區安全。“原來社區出入口沒有什么標志,而且很狹窄,現在都很寬闊,很明確。”翟兆光介紹。
周溪社區“三舊”改造大事記
●2009年9月1日~5日,南城街道組織社區、單位負責人去武漢百步亭社區參觀,回來后,提出打造東莞“百步亭”的號召,并選定周溪社區和宏遠社區作為試點。
●2009年10月,周溪社區確定了設計方案。
●2009年11月招投標,此后開始動工改造。
●2010年春節前,周溪社區便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
■對話社區黨支部書記翟兆光
社區改造
最重要的是理解
記者:周溪社區改造后,受到很多好評,您覺得改造后對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翟兆光:首先是環境的改變。社區環境漂亮了很多,可以說煥然一新,環境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另外,社區居民的自豪感激發出來了,很多群眾由開始的不理解變得很支持,因為那么多人來參觀啊,他們心里變得自豪起來。其次,人的行為習慣因為環境的改善而變得更文明,很多老人看到環境那么漂亮,也不再隨地吐痰和扔垃圾了。
記者:拆遷改造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釘子戶?
翟兆光:拆遷是最頭疼的事情,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了。我們在改造過程中,應該說大的釘子戶沒有碰到,小的糾紛肯定是有的。比如5個出入口的改造,有些居民就覺得,我這個是出入口,地段很好,是不是賠償價格應該高一點。
記者:您是怎么解決的?
翟兆光:我覺得就是要把工作做細,多和群眾接觸,多解釋,爭取群眾理解。我們是經常去到群眾家里做工作,畢竟改造不是為了某一個人的利益,也不是為了社區干部個人的利益,解釋清楚了,群眾還是理解的。我們都是按照市里面最新的補償標準來補償的。
記者:在社區建設方面,接下來還有什么設想?
翟兆光:創建和諧社區,現在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很多。接下來我們還會規劃設計一個社區的會所,占地約800平方米,初步規劃為4層,下面二層將作為保留本地鄉土人情的地方,給居民辦喜事什么的提供一個場所,另外一層做健身場館,還有一層做圖書館。
我覺得不是把設施建好就行了的,現在只是一個起點,我們才剛剛起步,今后關鍵是在管理和其他軟件方面不斷完善,我們將著重在志愿者服務隊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