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在抵御洪澇、改變徑流時空分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還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濕地,對城市生態環境維系以及為人們提供游憩場所等方面更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的不斷拓展,造成了濕地面積縮小,使其失去了生態功能,制約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濕地,銀川市,保護利用,生態城市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許多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抵御洪澇、改變徑流時空分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濕地還是眾多野生植物、特別是許多珍稀瀕危水禽動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場所,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物基因庫、生物超市、鳥的樂園、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師。城市濕地作為城市重要生態基礎設施,除具有上述作用外,還具有許多服務功能,如調節城市氣候,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以及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隨著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建設不斷拓展,許多城市濕地因圍墾、填埋、污染和過度開發造成了濕地面積縮小甚至消亡。因此,為防止濕地生境的不斷惡化,保護現有濕地,恢復退化濕地,已成為發揮濕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效途徑。
一 銀川濕地的類型,特點及現狀
1.銀川濕地生成的環境背景及環境條件
銀川平原雖屬于干旱地區,但歷史上曾是一個湖沼密布的水鄉澤國。
銀川市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年降水量194毫米,年蒸發量2000—2200毫米,年日照時數2977小時,由于深居內陸,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銀川氣候具有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降水少、蒸發大的特點。同時由于光熱降水時空變率大,使得濕地的分布范圍、面積大小及環境景觀相對季節變化比較大。銀川地區年降水量不及蒸發量的10%,加之地表覆蓋物多為粉沙質土壤,透水性強,不利于濕地的發育。因此,地處內陸干旱之地的濕地若受到人為破壞,加上黃河水量減小和氣候變化的不利因素,可導致濕地衰退甚至消亡。
2.銀川濕地概況
黃河經西南向東北斜穿寧夏中北部,歷盡滄桑,河床不斷擺動,造就了寧夏平原。由于人類不斷開墾、灌溉、農田耕作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在平原中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湖泊沼澤。歷史上有名的七十二連湖、西湖、明水湖、陳家湖及鶴泉湖等大型湖泊沼澤鑲嵌分布于銀川平原之中。此外,黃河干流在一年之中因水量的變化,使部分河段河床擺動,形成了許多河漫灘;黃河干流兩側則因地形起伏、土質條件和氣候影響,形成了寬窄不一長短不等的永久性和季節性河溪;局部地方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出現了較大面積的池塘和水庫。銀川市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銀川市濕地的水文、土壤、植被、生物、氣候等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可將濕地劃分為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澤泥炭等類型;人工濕地包括庫塘、渠溝、水稻田、魚池等類型。
銀川平原雖地處干旱地區,但歷史上曾是一個湖沼密布的水鄉澤國。其演變特點與生態效應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除了干旱區水面蒸發量大、易造成湖水堿化和湖周圍土壤鹽漬化,湖盆地面沉降與黃河水泥沙淤積相互抵消效應外,最大特點是與人類的水利活動密不可分。
?。?)湖泊濕地
湖泊型濕地是以內陸湖泊為中心形成的濕地類型,銀川市現有湖泊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有20多個。永久性淡水湖的水源主要來自黃河灌區的干渠補水、地下水滲集、農田退水和季節性洪水補給。季節性淡水湖的水源主要源于黃河改道而形成的面積較小、數量較多的湖泊與低洼地,雨季時洪水入湖,加之雨季地下水位上升而形成了季節性或臨時性的淡水湖泊。銀川湖泊水位大多都在1.5—2米之間,湖內一般都長有茂密的蘆葦及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游生物等,為鳥類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市區內湖泊由于受到城市建設等因素影響,面積萎縮,目前有湖泊20多個。城市周邊湖泊因受到農業開發影響,也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只有遠離城市的湖泊濕地生境狀況較好。
?。?)河流濕地
黃河是銀川最大的河流濕地,境內流程78.4公里,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河流濕地主要分布于銀川市東部沿黃河兩岸,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河流和泛洪平原濕地三個類型。其中黃河洪水泛濫時淹沒的河流兩岸地勢低洼地區形成泛洪濕地。
?。?)人工濕地
#p#副標題#e# 人工濕地包括庫塘、人工河流、常年水稻田、魚池等。銀川市西部賀蘭山前沖積平原滯洪區面積3288公頃,多雨期洪水入湖,枯水期湖水入田,有效的調節了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改變了地表徑流的方向,在蓄洪的同時也起到了補水的作用。銀川市灌溉渠系主要有惠農渠、漢延渠、唐徠渠、西干渠四大渠系,它們與配套的數百條縱橫交錯的支斗渠共同組成了灌排配套的灌溉網,為濕地提供了補水條件。銀川平原有著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歷史,片片稻田相連,魚池個個銜接,構成了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景色。
3.銀川濕地的現狀
銀川市位于寧夏中北部,濕地是銀川市非常重要的土地資源。銀川市共有濕地47090公頃,其中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分別占濕地面積的51.73%和48.27%,兩者面積基本相當。從類型上看,面積在5000公頃以上的有常年水稻田、永久性淡水湖、泛洪平原、魚池、永久性河流和庫塘,分別占濕地總面積的22.82%、21.27%、12.72%、12.50%、11.81%和10.90%;從自然分布區域上看,銀川市濕地主要分布在黃河沖積平原和洪積沖積平原,除黃河及泛洪濕地外,其它類型濕地呈斑塊狀分布,分布密度大、范圍廣,其中面積在1公頃以上的濕地共有430多處,這在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內陸地區極為少見。從行政區劃上看,銀川市三個市轄區(興慶區、金鳳區和西夏區)、賀蘭縣、永寧縣和靈武市分別占濕地面積的41%、25%、15%和19%;從城市布局上看,城內濕地以繞城高速公路為界,在370平方公里的三個市轄區的城市建設控制區內,就有重點湖泊濕地20多處。城市周邊的近郊濕地有56處,城市外圍濕地有115處,主要分布于賀蘭縣、永寧縣和靈武市三個縣市內,黃河濕地及泛洪平原濕地處于該區域。
銀川平原濕地所在區域是寧夏農業的精華地帶,是寧夏人口的密集區域,也是全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重心地帶,自漢代以來,勞動人民利用黃河之利不斷開發澆灌,使其逐漸形成了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典型綠洲生態系統。不論從農業生產還是從城市發展、不論從阻擋北部外圍沙漠入侵還是調節區域氣候方面,濕地都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新中國成立初期,銀川平原湖群密布,僅湖泊面積就有6.7萬公頃,后來由于人口過快增長、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依賴程度的提高,直接導致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另外由于人們大規模圍湖造田以及城市建設,使得銀川市濕地急劇減少,部分湖泊逐漸萎縮,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銀川市就有30%的濕地完全消失。
二 濕地演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湖泊萎縮,面積減小,濕地功能降低
長期以來,人們對濕地生態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沒有充分的認識,加之保護監管力度不強,圍湖造田隨意侵占濕地,致使濕地面積不斷減少。一是濕地調蓄洪水功能下降。銀川市地處大陸內部,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同時,銀川市因位于賀蘭山東側,賀蘭山山體海拔高度較大,阻擋氣流形成地形雨,年降水近500毫米,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經常遭受賀蘭山洪水侵襲。由于濕地的圍墾,面積減少,泥沙淤積等,使雨季失去了貯蓄洪水的基礎,誘發了許多洪澇災害。二是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濕地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是許多珍希水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場所,是涉禽動物的棲息地,由于人為破壞以及受全球氣候變暖和黃河水量減少、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的依賴程度明顯提高等因素的影響,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等功能衰退,直接導致了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進而使濕地生態功能降低。三是萎縮的濕地不斷向沙漠化演替。受沙漠環境背景的控制,加之人為阻截濕地補給水源導致濕地干涸,繼而沙漠化,一些干涸的河床、河漫灘和湖泊受風力侵蝕堆積形成了龜裂鹽灘和荒漠。四是銀川市濕地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舉全區之力建設大銀川,大銀川戰略實施后,城市規模的快速膨脹已經導致用地需求矛盾更加突出,房地產開發、旅游業的發展都給濕地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壓力和問題,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將使濕地生境進一步惡化,不僅將影響銀川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將制約銀川的經濟發展。
2.水污染和水開采嚴重,導致濕地生境惡化
造成銀川市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業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農業排污:
#p#副標題#e# ——工業排污以機械、化工、橡膠、紡織等行業為主,排放量大。污水入黃河口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表明,“九五”期間共13項超標,污染嚴重。
——2008年銀川市轄區非農業人口88萬,每天排放大量生活污水,處理率低,不符合排放標準。污水人黃河口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表明,“九五”期間共16項超標。
——由于農業污染加劇,大量化肥農藥隨排灌水進入水體,形成面大、分散且不易集中處理的面源污染,直接導致濕地地下水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隨著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和一些部門自備井的無序開采,造成區域深層水位持續下降,在銀川已形成寧夏全區最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積達465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最大降深達32米,年均下降1—1.5米,同時,黃河來水減少也加速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濕地存水的滲漏。
——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銀川市許多濕地已成為生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承泄區。人為因素加速了濕地的退化,并與自然因素相互疊加,使濕地逆行演替的過程更趨復雜化。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思想上的偏差,把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開發利用上,對持續發展認識不足,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和修復。目前,銀川市在濕地生態過程上仍是耗竭式的,在管理體制上是鏈狀而非循環式的。管理機構不健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在濕地開發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現象,濕地科研、監測和培訓體系尚未建立,科研及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濕地保護資金缺乏,執法力度不夠,以上種種因素嚴重制約了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影響了對濕地科學統一的保護和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影響了濕地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 關于銀川濕地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正確認識濕地的演替規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濕地恢復和重建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生態演替。由于生態演替的作用,只要盡最大努力減緩或抑制自然因素,克服、減輕或剔除人為因素,利用科學管理方式,濕地就能得到恢復,從而再現一個自然的、自我持續的生態系統,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沙掷m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犧牲后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發展。其核心是使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濕地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其開發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保護則是為后代留下環境資產,隨著城市人口的逐年快速增長,濕地面積不斷縮小,人與自然的矛盾愈加凸顯。因此,本著代際公平的原則,給后代人以公平利用濕地的權利,銀川市在濕地建設過程中,要確立“三為主”的原則,即:城內濕地以治理為主,城邊濕地以恢復為主,城郊濕地以自然保護為主。把三者結合起來通盤考慮。要著力解決農田退水補給濕地過程中化肥農藥等帶來的污染問題,最終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共生。
#p#副標題#e# 2.實施濕地生態系統的流域管理
濕地生態系統是流域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銀川地處干旱地區的環境背景,其濕地所面臨的許多威脅并非產生于濕地內部,而是產生于流域內其他的子系統,因此,實施流域管理,加強區域綜合治理是濕地保護的重要方面。要根據濕地資源的現狀,采取各種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類各種活動對濕地的負面影響。在濕地周邊要加大林帶建設以防止沙漠入侵,要十分珍惜水資源并合理利用,在治理污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3.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打造塞上生態城市
城市以環境為體,經濟為用,生態為綱,文化為常,生態環境是城市之本。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是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和人類聚居形式,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銀川市作為西北瀚海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濕地則尤顯珍貴。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必須實施生態優先戰略,采取多種形式推進濕地生態工程建設。
?。?)改善環境,保護濕地
銀川市位處平原,又有黃河過境,是寧夏的精華地帶,自然環境條件在整個區域具有比較優勢,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支付了較高的環境成本,許多湖泊濕地在城市發展中成了污水排放點和處理污水的天然氧化塘,或是呈現富營養化和鹽堿沼澤地。因此,改善環境,保護濕地,避免生態服務功能退化,增強城市生態抵抗能力和城市生態免疫力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
?。?)完善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支撐體系
結合銀川市濕地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對現有的法律法規應做必要的細化和調整,強化法律監督,界定破壞濕地資源行為的法律責任,通過政策約束和程序規范來提升市民的法制觀念,使濕地保護的各項措施在政策框架體系內順利實施。
?。?)加強宣教培訓工作,實現公眾參與
濕地保護是社會性很強的公益事業,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是濕地保護管理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目前,銀川市還未形成全民性生態文化意識,城市生態文明還處于雛形階段,因此,發揮媒體輿論,通過宣傳教育方式,在不斷提高公眾生態環境意識的基礎上,實現公眾參與。同時,通過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濕地管護專業人員的科學素養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4)加強濕地科技能力建設和信息評估支持系統
銀川市在實施濕地保護恢復工程中,遇到許多技術問題,如“三水”(天上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蒸發、入注、下滲等對濕地水平衡的貢獻和影響等技術難題;如氣候、土壤、動植物生存環境以及污水處理等技術難題。因此,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及自身的科研力量開展濕地科研項目,核定流域內污染物的排放負荷,監測濕地現狀及其動態變化,充分發揮濕地對環境的調節功能。另外,通過信息手段,加強公眾對濕地的了解,有助于促進政府提高管理效率、效力和執行力,有助于政府評估、決策和執法。并以此為平臺使生態環境建設能夠通過網絡接受市民的反饋、質詢和監督。利用網絡系統,縮短信息流程,加快信息傳播能有效地促進科技成果向應用領域轉化,是銀川市進行濕地生態建設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 結語
由于水陸兼備,濕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濕地除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因而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作為西部內陸城市,濕地是銀川市極其重要的城市生態景觀。如何做到對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銀川市今后面臨的重大課題。銀川市城市濕地建設應從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三個方面同時著手,將生態城市建設作為銀川市建設的價值取向,發展和諧、高效的城市生態系統。(李祿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