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定南縣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使用,該縣7萬城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可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近年來,為給粵港同胞送去一江清水,定南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封山育林、關廠停礦,并投入巨資進行環境治理,犧牲巨大的利益換來了東江源頭汩汩的清流。
長遠規劃,打造生態定南
定南縣地處東江源區,九曲河是該縣的最大河流,全長37.5公里,向珠三角的供水量近40%。
長期以來,該縣高度重視東江源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工作,提出建設“工業名城、旅游新城、生態綠城、宜居山城”的發展新定位。成立了東江源區保護領導小組,先后制定了定南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水質確保國家地表水Ⅱ類水標準;在水土保持方面加大對生態自然修復工程的建設,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80%以上;在森林資源方面確保東江源區森林覆蓋率整體達到90%以上,其中核心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8%以上,城鎮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在生態環境方面確保人為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類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硬指標,著力打造東江源區“生態縣”。
多管齊下,傾力治污減排
日前,定南縣環保、司法、工商等部門對該縣排污不達標的歷市鎮和順村廢鐵選廠、汶嶺村廢塑料漂洗廠進行強制性關閉。這是該縣多管齊下傾力呵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的縮影。
近年來,該縣加大對東江源區的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入4320多萬元,完成了巋美山主平隆廢水治理、楓樹崗攔砂壩、五豐牧業生豬廢水治理、江平稀土冶煉廠廢水治理和縣垃圾衛生填埋場和縣污水處理廠等治污工程。先后關閉了青峰竹器廠、佳鑫有色材料廠等排污不達標企業50多家,關閉了87個稀土、鎢砂、黃金和螢石礦點。每年因此減少稅費收入3億元,減少就業崗位2000多個。但該縣財政每年仍籌資不少于7000萬元對已關停的礦點坑口進行治理和恢復,最大限度減少因水土流失造成東江源生態的破壞。為優化農村生態,該縣從2005年開始實施東江源區防治面源污染試點工程,在全縣進行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積極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實施“沃土”工程,減少化肥施用量;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生物農藥;鼓勵綠色、生態食品的種植和加工,在源區內推行生態果園建設,推廣“豬—沼—果”、“豬—沼—林”、“豬—沼—漁”生態農業模式。該縣還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家園建設,使沼氣池、太陽能、節能灶等潔凈能源走進農村。目前,該縣共建有沼氣池6729個,當地85%的農戶用上了潔凈能源。該縣還投入資金1.2億元,通過改水、改廁、修砌水溝,以及拆除豬、牛欄、廁所,有效地減少了源區農民生產生活對東江水質的污染。同時,該縣還大力實施“綠化工程”。圍繞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的目標,著力實施山地綠化、城鎮綠化鄉村綠化等“十大綠化工程”,全面提高森林覆蓋率,努力建設林業生態體系。
善待環境,喜獲豐厚回報
2月19日,筆者來到定南縣東江源區,只見九曲河兩岸竹木繁茂,綠意蔥蘢,河水清澈見底……旖旎的自然風光讓游人嘖嘖贊嘆。該縣精心呵護東江源生態環境,不僅為下游地區提供了安全的生活飲用水,而且給當地帶來了豐厚的“生態紅利”。
天賦的靈秀和人工的保護,成就了定南九曲度假村特色生態旅游度假村的美譽,2009年,定南九曲度假村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每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旅游年收入在4000萬元以上,帶動相關產業收入2億多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眾多高效益、低污染的優質企業前來安家落戶,2009年,定南縣引進了中能、納偉仕集團等20多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利用外資現匯進資增幅達476.4%,名列全市第二名。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該縣城鎮化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