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水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如今在很多地方,即便是水源最豐沛的河流也出現疲態。這一切,迫切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更加珍惜和科學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深度挖掘每一滴水的價值。
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居民節約用水,在“節流”的同時,人們也開始通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方式“開源”。節流與開源并重,現代人已經在用五彩的畫筆書寫人水和諧的新篇章。
(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豆茏?middot;水地》就提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傍水而居的人們,親切地把身邊的河流稱為母親河。一條條母親河,用一滴滴乳汁哺育了一個個文明、養育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水環境,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歷史和地域文化,黃河流域有三秦、齊魯、燕趙文化,長江流域有巴蜀、荊楚、吳越文化。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曾被人們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資源卻日漸枯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在人們的印象中,雄渾壯闊,奔流不息。但世紀之交,黃河卻多次出現了斷流現象。在蘭州,黃河有時只是“半邊河”,河心的小沙洲清晰可見。
這樣的窘況并非突如其來。從1972年到1999年的28年里,黃河下游有21年出現斷流。1997年斷流長達226天,河口300多天無水入海,大河上下喊“渴”超過30年。造成黃河“水荒”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一條河流的開發利用率不應超過40%,但10多年來,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利用率已接近70%,遠超過“警戒線”。黃河越來越“瘦”,水質也受到影響。
由于人類過度開發河流,大量擠占生態用水,造成河流“生命”終結的例子,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除黃河外,世界上還有兩條著名的河流發生斷流,一條是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另一條是埃及的尼羅河。“對一條河流來說,每一滴水都彌足珍貴。因為一條河如果常年干涸斷流,也就意味著這條河流生命的終結。”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說。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被喻為“華北明珠”。由于河北降水量持續偏少,白洋淀入水量嚴重不足,上世紀80年代曾連續5年干淀。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23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年缺水量400億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農業每年因旱成災面積2.3億畝,我國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過去,很多地方沒有把水當成資源,長期以來大干快上,有水快流,導致如今一些城市周邊河干湖枯,污染更加重了我國的缺水狀況。2007年全國廢污水入河排放量750億立方米,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41.6%。”水環境學者王建說。
(二)
“行動起來,從節約身邊的每一滴水做起!”“保護水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面對日益嚴峻的水危機,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
節水,需要有對水資源有限性的覺悟,需要每個人、每個企業具體的節水行動。假如僅有一杯水該怎樣處理?如何用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何讓這杯水得到最有價值的利用?淘米水可以洗菜,不僅節約水而且可去除蔬菜上的農藥;洗衣服水可以拖地;洗澡水可以沖廁所……隨著節水意識的深入人心,節水知識也越來越普及。但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用水習慣,仍需要付出滴水穿石般的努力。
2006年冬天,北京市500余處集蓄雨水工程陸續動工,積水道路下建成了蓄雨池、村莊廢棄坑塘改造成雨水公園、收集起來的雨水可用于河湖補水、綠化、沖廁等。2008年春天的幾場降雨,使北京市集雨工程的雨水儲備超過50萬噸。按照普通家庭年均用水100噸左右計算,集蓄的雨水足夠5000戶家庭用上一年。奧運場館中共建成121項節水項目,場館污水100%回收利用,超過80%的雨水實現綜合利用。從2010年1月1日起,《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作為我國嚴重缺水的沿海城市,青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312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7。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青島市就規定,大的耗水型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上。“九五”期間,青島市對220多家技術落后、浪費資源的企業實施了關停并轉。到2007年,市區工業取水量在總取水量中所占的比值已由60%下降到37.81%。
不但如此,青島還組織各用水系統推廣采用順流改逆流、水冷改風冷、干法空氣洗滌等節水新技術、新工藝,降低了單位產品耗水量。“九五”以來,全市共完成節水技改項目2900多個,總投資11880多萬元,具備年節水9720多萬立方米的能力。
如今,海水也成了重要的淡水來源。“目前,我們利用海水做到了‘一水五用’,即海水冷卻、煙氣脫硫、海水制熱、海水淡化、治理白泥。”華電青島發電公司負責人說,2006年11月投入運行的海水淡化裝置,處理能力120立方米/小時。在青島,年海水利用總量已達10億多立方米,海水主要用途是作為工業冷卻水,此外還用于做還原劑、化鹽、除塵、沖洗及沖廁等方面。
城市再生水工程是青島的一大特色。2002年,青島市在團島污水處理廠建設了設計規模1000立方米/日污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2006年又建設了設計規模5000立方米/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如今青島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已超過2萬立方米/日,再生水已廣泛應用于工業冷卻和綠化、河道景觀等領域。
2008年,遠在浙江舟山海島上的岱山縣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全年可節水10%,省了150萬立方米水。有了經濟杠桿的作用,岱山不喊“渴”了。岱山每天消耗的淡水,除了雨水、地表水,還有近3成來自海水淡化廠。“淡化海水每噸成本6元,有了國家補貼和階梯水價補助,海水淡化廠并不賠本。”岱山島海水淡化廠廠長曹寶元說。
對現有水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統一調度全流域水資源也成為選擇。黃河2000年起實施水量統一調度,已實現連續10年不斷流。博斯騰湖連續8年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1公里范圍內周邊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至4米,尾閭臺特馬湖湖面最大面積保持在200平方公里。黑河歷史上連續10年實施跨省區調水,干涸10年之久的東居延海重現生機。
“俺們都是靠水吃水,但直到現在才體會到這水的重要性,淀里每一滴水都金貴得很啊!”在河北安新縣白洋淀景區碼頭,“老船工”馬宏斌感慨頗多。水多了,各村子又能放鴨子、漁民也能養魚捕魚了。水多了,旅游跟著也火起來。隨著第三次“引黃濟淀”告成,白洋淀水位突破7.53米,超過最低維持水位0.23米。水量增加、水質變好,使白洋淀特有的生態環境和生物群落得到修復和改善。然而,白洋淀應急生態調水代價甚大。河北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河北每次工程投資,調水費就得花五六千萬元,且只是維持“不干淀”。
(三)
水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的物質構成因素、動植物生存因素和地貌變化的動力因素,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無可替代的戰略性資源。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水問題,在本質上均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忽視自然需要和生態平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流域,不僅下游地區的社會生產條件和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而且上游地區也不能保證其自身生產、生活環境的安全與穩定,保證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給母親河留足生命水量,必須徹底拋棄舊的發展模式,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放在整個流域的層面統籌安排。”從1999年起,黃委會開始對黃河水量進行統一調度。但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仍面臨種種隱患和阻力,由于“水從門前過,不用白不用”的舊觀念,一些地方超耗水現象嚴重。
有分析說,單靠“治水”治不好黃河,黃河的“病”在河里,病源卻在岸上。一些地方盲目鋪攤子、粗放式使用資源的舊有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讓黃河積“小病”成“大病”。特別是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不少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引發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
怎么辦?必須下決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近年來,各地全面開展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統籌水資源的調度使用,從根本上建立保護水、充分利用水的管理體制,讓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007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和原建設部聯合發布《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宏偉目標:單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國設市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不超過15%,生活節水器具在城鎮得到全面推廣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污水處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達到5%至10%。
“十一五”節水的重點領域是農業、工業、城市和非常規水源利用。農業節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快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等農業節水基礎設施,推廣和普及節水技術;工業節水重點抓好火力發電、石油石化、鋼鐵、紡織、造紙、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業的節水工作,降低工業企業單位產品取水量;城市節水繼續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網,強制使用節水及計量設備和器具;非常規水源方面,大力開發利用海水、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
資料顯示,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已降至2008年的271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已由0.35提高到0.475,在農業連續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農業灌溉用水連續30年實現零增長。
即便如此,我國節水潛力依然巨大。僅以農業用水為例,我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達2.5公斤至3公斤,我國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為35%,而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一般為80%以上……
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水和諧”成為主旋律,淮河、洞庭湖等過去人水爭地矛盾突出的河湖防洪開始走向從容;涉及全國7大流域的全面水功能區劃開始實施,控制河流納污總量,減輕河流污染的管理正在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正在成為水利工作新焦點;需水管理悄然實施,經濟產業結構迅速向節水方向調整,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民生活越來越好,而用水量卻出現微增長……
水利部有關專家指出,解決我國的水資源問題,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并全面貫徹水資源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劃定水資源管理3條“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們有理由期待: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將基本得到保障,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節水型社會格局基本形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水資源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國家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將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