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玉慶、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司司長馬京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介紹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況和普查成果,并答記者問。
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介紹說,從這次普查的結果看,在農業源污染中,比較突出的是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占農業源的96%、38%和56%。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必須把農業源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的重要議程。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王衍亮認為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進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防治養殖污染。這里面主要是加快實施農村沼氣項目,發展戶用沼氣,支持大中城市郊區重要的水源地等區域的畜禽養殖場建設大中型的沼氣工程。同時,積極地推進其他方式的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
第二,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控制農村廢棄物的污染。主要是擴大農村清潔工程的實施范圍,建設家園、田園的清潔設施,積極推進散養戶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其他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落實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推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
第三,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在鞏固現有2498個縣、場測土配方施肥的成果的基礎上,擴大作物種類,提高技術到位率。2010年,免費為1.6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服務,推動應用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1億畝以上,配方施肥建議卡和和施肥技術指導入戶率達到90%以上。同時,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鼓勵使用高效、安全、低毒農藥產品,推廣新型植保機械和實用技術,提高農藥的使用率。(記者 扎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