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先進技術賦能百家湖會展中心水體水生態修復工程”近日成功入選2024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科技幫扶典型案例。這一榮譽不僅是南京市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收獲成果的縮影,更是對科技賦能百家湖水生態環境治理的充分認可。
近年來,南京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深入推進百家湖“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在科技的加持下,百家湖實現華麗蝶變。
源頭治理,開啟百家湖生態修復之路
陽光下,南京市江寧區百家湖風景秀麗,放眼望去,近處水草搖曳、遠處波光粼粼,周邊商業區游人如織,一幅水清岸綠和諧之景徐徐鋪展。
“百家湖風景好,周邊配套設施也齊全,我們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來逛一逛。”住在附近的居民王文麗正帶著孩子在嵐灣橋上曬太陽。
然而,如今的秀美湖景也曾一度“黯然失色”。20多年前,百家湖周邊被房地產開發和新落戶企業包圍,生活污水、餐飲污水、生產污水隨意排放,百家湖的湖水一度成為墨綠色,散發臭味。
百家湖位于南京市江寧開發區核心區域,是江寧區最大的景觀湖泊,兼顧防洪排澇、水景觀、水生態等多重功能,在提升城市水環境品質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百家湖的生態環境價值和社會效益價值,2012年年底,百家湖開啟了“蝶變”之路。
河湖治理,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為針對性解決問題,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控源截污、種植水生植物、微生物治理、水體推流等方式開始了對百家湖的全面整治。
“百家湖的污染多由污水直排引起,因此,對周邊居民小區的下水道進行排水改造便成了當務之急,除了解決小區內部雨污管道的混接、破損、淤堵等問題外,我們還著重解決小區南陽臺雨污水的收集,設置專門的污水排水管供南陽臺洗衣機排水,堵住百家湖水質惡化的源頭,實現小區雨污分流。”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部工作人員劉湯勛說。
同時,為了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還在湖內安裝了曝氣推流裝置,通過吸入空氣推動水流給水增氧,讓水體“流水不腐”,并與多所高新技術研究院合作,從百家湖湖泥中提取有助于改善水質的微生物進行繁殖,形成有益菌菌群,幫助“吃”掉水里的磷和氮因子。
通過治理,百家湖的水質明顯得到改善,水質達到Ⅲ類,水體透明度由原本的不到0.4米提升至清澈見底的1.9米,湖泊由中度富營養化改善為中營養狀態。
科技賦能,新技術讓百家湖煥發新生
如果說前期的整治工作是在為百家湖‘治病’,那么,生態修復則是為河道增強“體質”。
為改變湖水透明度較低、生物多樣性較差的現狀,2024年初,在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技術支持下,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了百家湖會展中心水體水生態修復工程,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湖泊生態系統韌性、豐富生物多樣性。
這項技術正是“基于生物完整性提升的底棲生境原位修復技術”,可通過改善水域基礎條件修復生境,從而引導生態系統結構轉換,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有效結合,重現草型清水穩態生態系統。
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周艷文介紹,底棲生境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是將研發的納米新材料負載在鵝卵石上、放置于水體中。這種環境功能新材料在可見光范圍內不僅能將水分解為羥基自由基活性氧化物質,讓水體中的含氧量增加,加速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為好氧微生物的生存創造良好環境,激活土著微生物,還能產生高能電子,對水中顆粒物進行有效絮凝,提升水體透明度,為沉水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
“通俗來說,就是激發出水體自身的‘免疫力’,讓食物鏈實現強鏈、補鏈、延鏈——水中的生態系統越復雜,穩定性就越好,能夠抵抗污染物的入侵,遭遇極端天氣也能快速地康復。”周艷文說道。
水質好,萬物生。經過持續的生態修復,百家湖內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由6種提升到14種,沉水植物覆蓋度達66%以上。根據最新觀測數據,百家湖生態系統正由“藻型”向更穩定的“草型”轉變,這意味著湖泊中更容易生長的植物已經由藻類變成了水草,百家湖正逐步回歸自然,煥發新生。
全域提升,美麗河湖建設網絡越織越密
如今,在南京,能看到江寧的百家湖水面如鏡,建鄴的愛情灣候鳥蹁躚;秦淮河畔人聲鼎沸,南京白局的曲調吸引著游人駐足;玉帶河實現了“有河有水,有草有魚”;城南河成為長江大保護文旅游線貫通的重要保障……美麗河湖建設的網絡在南京越織越密。
近年來,南京市研究制定了《幸福河湖建設與評價規范》,圍繞河湖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河湖管理、群眾滿意度七大方面評分體系,充分彰顯“山水城林相映,水韻文脈相融”的南京特色。同時按照南京“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總體規劃,明確了幸福河湖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實施計劃、保障措施等。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成461條幸福河湖,全市42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穩定保持100%,秦淮河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百家湖的蝶變,是近年來南京市堅持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體現。”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南京還將繼續探索創新生態環境科技幫扶方式方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奮力實現“水清岸綠、宜居優居、人水和諧”,答好河湖治理保護的新時代的“南京答卷”。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