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9月20日)14時,今年第14號臺風“普拉桑”已位于江蘇省海安市境內,相比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時的熱帶風暴級,強度等級已降至熱帶低壓。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普拉桑”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
伴隨“普拉桑”的遠離,其尾部殘余環流給上海帶來的較強降雨影響也告一段落。此前,由于強降雨出現在工作日,且從凌晨持續到上午,全城多處出現積水,對城市有序運行構成較大挑戰。
上海市防汛指揮部今天上午發布的消息顯示,當時,水務部門已派出28輛移動泵車支援奉賢、浦東等積水嚴重區域搶排積水;水閘全部打開排水,抓住落潮契機,全力降低河道水位,暢通排水;交通部門對21處下立交采取封交措施;市消防救援總隊出動專用排水車181輛次搶排積水。
“落雨天發大水”,這是不少老上海人或多或少有過的經歷,但經過那么多年不斷提升城市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后,為何還出現一下大雨,部分道路、下立交等處就會積水的情況?這是不少市民心存的疑問。
上海的排水能力到底如何?又如何客觀看待此次較大范圍的積水情況?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上海水務部門的專家。
極端天氣沖擊的是上限
“大部分市民都以瞬時有沒有積水來判斷所在地的排水能力,這可以理解,但要客觀地評價一座城市的排水能力,專業上常用能‘對付’多強的降雨來說明,也就是常說的能應對‘幾年一遇’。”水務部門專家表示,降雨量每小時36.5毫米被稱作“一年一遇”,51.2毫米、58毫米、67.3毫米分別為“三年一遇”“五年一遇”“十年一遇”。在對應強度的降雨下,能夠不出現明顯積水等狀況,排水能力就被稱作達到“幾年一遇”的標準。
以市政道路為例,如果在每小時36.5毫米的降雨量下,積水沒有沒過道路側石,又或者道路中心積水范圍小于50平方米,且雨停后1小時內積水退去,那么該道路的排水能力至少達到了“一年一遇”的標準。
來自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務中心的數據顯示,隨著排水系統建設和提標改造工程的持續推進,上海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能力已達到“一年一遇”,截至2022年底,全市18%的區域排水能力達到“三到五年一遇”。
根據《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年)》,至2035年,上海規劃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環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韌性的現代化排水體系,“三到五年一遇”將是全市普遍水準。
如此看起來,上海的排水能力不差,且未來可期,但這只是能力的下限,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沖擊的卻是上限。“普拉桑”帶來的持續強降雨就是最好的“試金石”。
來自上海中心氣象臺的數據顯示,今天凌晨到上午(2時至12時),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其中,奉賢區四團鎮出現特大暴雨。
在此過程中,上海有1個街鎮累計降水量超過250毫米,42.8%的街鎮超過100毫米,73.5%的街鎮超過50毫米,89.8%的街鎮超過25毫米,其中,奉賢區四團鎮的264毫米為最大,最大的1小時雨量也出現在該鎮,為105.2毫米(3時11分至4時11分)。
僅一個小時,四團鎮累積的雨量就能在當地“堆”到105.2毫米深,這么大的沖擊下,哪怕強如有“十年一遇”排水能力的地區,也會出現有水來不及排掉而積水的情況,只是積水退去的速度明顯快于“一年一遇”“三到五年一遇”。
今天一早,位于徐匯區的11號線上海游泳館站因站外積水深廣受關注,面對短時間內100毫米的降水量,“一年一遇”乃至“三到五年一遇”的排水設計標準都難保長時間內無積水。不過,由于排水“底子”較好,加之防汛排水部門有力應對,及時組織突擊隊和抽水泵車搶排,今天不到11時,積水就已基本消退。
至2035年,全市普遍達到的“三到五年一遇”水平,參考歷史極端天氣數據,也難以招架。
去年7月21日,普陀區出現大暴雨,部分站點小時雨強超過130毫米,接近2021年“7·20”鄭州特大暴雨最大雨強的70%,超過百年一遇標準(降雨量每小時98.1毫米)。據上海市防汛辦統計,全市當天有180多處下立交、小區、道路發生積水。9月3日,臺風“海葵”外圍云系甩來的雨水,也讓包括虹橋路宋園路在內的許多區域出現短時“看海”。
對標國際先進仍須追趕
看到這里,很多人不禁要問,排水能力再怎么奮起直追,似乎都永遠趕不上脾氣越來越暴躁的老天爺,難道只能把極端暴雨引發的積水內澇交給時間?
對標幾座全球一流城市,答案是否定的:雖然面對極其極端的降雨,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完美應對,但其他情況下能否從容,關鍵還是不斷提升“內功”。
東京和新加坡市這兩座城市,無論遭受暴雨侵襲的次數,還是年均降水量都高于上海。記者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2020年至2022年,上海年均降水量1397.5毫米,而東京、新加坡市分別為1529毫米、2400毫米。
內澇隱患倒逼這些城市不斷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調研資料顯示,日本城區的排水能力普遍達到“三到十年一遇”,且10年內要求提高到“十到十五年一遇”;新加坡機場、隧道等重要基礎設施和地區的排水能力更是遙遙領先,建設標準達到“五十年一遇”。
據悉,東京、新加坡市近年在極端天氣的沖擊下,內澇情況仍能控制在較低水平,完善的高標準排水體系規劃建設,以及大量“深藏不露”的調蓄池和地下河作出了主要貢獻。
“普拉桑”是75年來登陸上海的第12個臺風,每一次應對后,積水總會退去,但如果不從根本上增強城市韌性,只是治標不治本,更何況,未來極端天氣的挑戰會愈發頻繁且嚴峻。
不過,也有一種聲音認為,一味地提高城市的排水標準沒有必要,因為遭遇極強降雨的概率很低,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只為幾天并不是很經濟”。
“對標國際先進城市提高排水能力建設水平的同時,要注意,提升的應當是整個排水系統,而不是排水源頭的排水能力。”專家指出,如果只重視源頭而忽視排水管網建設等問題,也是“治標不治本”。
根據《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年)》,上海將做好“1+1+6+X”綠灰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即蘇州河深隧片區、合流一期復線片區、6座污水廠區域的調蓄設施和管網改造、X片區的調蓄池建設,以及上述這些片區的排水系統建設、改造和完善工程。
在硬件上,上海排水能力的提升依舊任重道遠。在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過程中,上海還將遭遇更多臺風和惡劣氣候的沖擊,這個階段的積水問題,客觀上仍離不開搶險救援隊伍的及時響應和高效處置,要讓受困于積水的市民第一時間見到能解決問題的人。
記者剛剛從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獲悉,“普拉桑”帶來的雨情發生后,上海市防汛辦迅速調集搶險力量,水務部門共派出37輛移動泵車支援浦東、奉賢、徐匯、金山等區排水,消防部門派出19輛消防排水泵車支援浦東、奉賢等積水嚴重區域,公安、交通、綠化市容、電力等部門也通力合作,全力處置災情、消除隱患。
截至今天15時30分,全市114個積水小區、43段積水道路、22個積水下立交仍在搶排中。預計整個搶險過程將持續到今天夜間。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