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并舉、多元互補”的原水供應格局初步形成,全市40座自來水廠供水能力達1248.5萬立方米每日(實際日最高用水量886萬立方米)……這是上海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完善的生動注腳。
上海市地處長江和太湖流域下游,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內河河道4萬多條,屬于典型的南方豐水城市。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強化再生水利用成為上海市節水治污、綠色發展的破題之法。
加強統籌協調 基于水資源稟賦與超大城市發展現狀,上海市在推進再生水利用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
從供給側看,上海市污水廠以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為主,沿江沿海排放的污水廠的處理能力占全市的70%左右,新建再生水管網等相關基礎設施向城市內陸供應再生水不具備管位條件。從需求側看,與遠距離輸配再生水相比,就地取用地表水或采用公共供水更為便捷經濟,再生水利用缺乏規模化的需求。
強化再生水利用,需錨定難點,逐個擊破。結合市情、水情,上海市于2022年研究出臺《上海市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提出郊區開展“一區一試點”的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目標,積極鼓勵充分利用現有或新建基礎設施的儲存、運輸功能,實現城市污水廠達標尾水的再利用,積極拓展再生水利用的途徑,為全市工業輔助用水、市政雜用水、河道生態補水等提供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工作人員還連續多年在污水廠周邊排摸用水企業,充分挖掘再生水利用潛能。
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上海市再生水用于工業輔助用水的主要模式初步構建,并在利用量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23年,上海市非常規水利用量近1億立方米,較2022年增長近4倍。
污水再利用 走進上海市首家一級A達標尾水“零排放、100%資源化利用”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窗明幾凈的廠房與環境優美的園區讓人耳目一新。
上海市浦東新區海濱資源再利用中心利用廠區與海濱污水廠的區位優勢,全力打造海濱地塊循環生態園區,自2023年7月起,在全市率先采用污水廠尾水作為直流冷卻水,為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動城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參考。
海濱項目面臨建設用地緊張、機場航空限高、管網末端水壓不足等多重挑戰,垃圾焚燒汽輪發電機組難以采用常規循環冷卻方式。在水務主管部門指導下,經過反復論證,項目最終創新性使用“污水廠尾水+河水”作為垃圾焚燒發電汽輪機組的直流冷卻水。
當前,項目正式運行已滿一年,全年可替代常規水源1.1億立方米,為拓寬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思路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節水減排成效十分顯著。同時全廠生產用水也部分采用再生水,每年可減少自來水用量約70萬立方米,節省水費約350萬元。
“我們在全面落實《上海市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中,加強引導再生水利用供需雙方對接,重點推進郊區污水處理廠因地制宜拓展再生水利用渠道,提高再生水在污泥干化廠冷卻用水、景觀補水、綠化灌溉等方面的利用量。”上海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處(市節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加強再生水利用的工作思路還在不斷拓展,在上海環城綠帶規劃建設中,會優先考慮周邊污水廠達標尾水資源化利用。
資源再配置 2024年7月,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與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和再生水利用協議,雙方將合作推動再生水在船舶工業實現大規模應用,提升船舶建造領域的綠色發展水平。
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將從竹園四期污水處理廠引入凈化處理后的再生水,用于船舶壓載水、廠區綠化灌溉、設備調試冷卻水等方面,年用水量預計約70萬噸。項目將于今年9月開工、10月底前投產,上海外高橋造船廠這一案例有望為航運領域創新應用水資源節約集約技術提供可行方案,為創建節水型船舶企業樹立標桿。
在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過程中,走在前列的不只有上海外高橋造船廠。
來到上海嘉定區,有一座江南園林式的水生態公園,移步易景,皆可入畫。南翔下沉式再生水廠是全國首批、上海首個下沉式再生水廠示范項目。清澈見底的湖水,都是經過高科技處理后的高品質再生水。
當前,水廠日處理規模10萬噸,為周邊8個社區、約39萬人口提供服務。公園內水系及兩萬多平方米的生態湖用水,均為處理后達標的高品質再生水;除部分出水用于中水回用外,其余用于蘊藻浜河道補水,污泥干化含水率降至30%。此外,南翔下沉式再生水廠還采用獨特的“廠館園”生態綜合體設計,將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與生態體育公園、科普館巧妙結合,形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
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海市水務部門始終以此為目標而努力。“我們將繼續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因地制宜推進再生水利用工作,不斷拓展再生水利用渠道和途徑,做好項目儲備和用水統計,繼續走好南方豐水地區、流域下游地區的再生水利用道路。”上海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來源:中國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