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近年來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保持100%,地下水源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考核要求。
精準的監測體系。采取“手工+自動”的監測方式。市級水源地每月開展一次61項指標監測,每年開展兩次109項全分析監測;縣級水源地每季度開展一次61項指標監測,每年開展1次109項全分析監測;鄉鎮“千噸萬人”水源地每季度開展一次29項指標常規監測。全市縣級及以上地表水型的水源地在取水口和上游入庫支流均已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市共建有3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
嚴密的巡查體系。建立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將飲用水水源地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水處理設施納入監管對象,以鄉鎮為單位明確網格管理員和監管員,每月至少開展2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巡查;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對問題排查、交辦、整治工作實行清單化管理并全程跟蹤督辦,切實壓緊壓實飲用水水源監管責任,確保問題整改不反彈。
高效的預警體系。在城西水庫、釜山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建設智慧監控系統,一級保護區覆蓋率均為100%,二級保護區覆蓋率分別為99.43%、99.73%,設置電子圍欄和高低監控點位32處,對重點區域人車船闖入等開展自動監測預警,在平臺和APP端實行發現、預警、處理、核實閉環管理。
完備的應急體系。編制《滁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23版)》,聯合安徽省滁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結合無人機以及新型監測設備的投入使用,以演促練、以練備戰,不斷磨合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協同配合能力,增強應急處置隊伍的實戰水平,建立健全水源地應急聯防聯控機制,不斷規范和提高應急預案的可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