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宿遷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系統化全域海綿建設示范城市。為進一步規范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經驗做法和工作舉措,《宿遷市海綿城市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2年10月30日正式頒布實施,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助力生態宜居城市建設。
迅速抓好條例貫徹實施。《條例》施行后,宿遷市迅速召開《條例》宣傳貫徹專題會議,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明確建設項目設計方案海綿城市專項審查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建設項目海綿城市竣工驗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配套制度,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工作指引和操作導則,推進《條例》落地落實。此外,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內容納入《宿遷市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條例》《宿遷市排水管理辦法》《宿遷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形成了“1+N”的制度機制。
明確海綿城市目標任務。入選示范城市之初,宿遷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瞄準“引領黃淮平原海綿城市建設,塑造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典范樣板”這一總目標,聚焦城市內澇積水風險高、城區水質保護壓力大等兩大問題,明確打造城湖融合的新典范、打造平原治澇的新樣板、打造灰綠結合的新方案、拓展城市更新的新視角等四個示范方向,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配套、全域修復、全域清流“五全理念”要求,統籌區域流域、城市、設施、社區四個層級,從“海綿+”到“+海綿”,全面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考核目標。
突出海綿城市規范建設。堅持多層級聯動、多專業合作、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模式,市、區(縣)分工明確,部門之間職責清晰,建立覆蓋項目立項、規劃審批、設計審查、施工監督、運維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機制。發改、資規等部門嚴格把關海綿城市建設立項環節,在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條件等方面落實海綿建設指標;住建、水利部門嚴格把關項目建設施工環節,建立“專人審查+專家會審+專項推進”的工作模式,確保海綿設施建設不走樣;財政部門嚴格把關專項資金使用,確保中央資金充分發揮社會投資拉動等綜合效益。
建立海綿城市指標體系。組建海綿城市建設專家庫,邀請國內知名科研機構17支專業團隊、海綿專家共140余人助力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做法,結合宿遷市本地特征,宿遷先后編制《宿遷市海綿城市設計導則》《宿遷市海綿城市施工及驗收導則》等13項導則、指南,涵蓋海綿城市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各階段全環節技術規范,有效支撐地方政府行業管理。在“低影響、微改造”上創新提出一體化開口路緣石、路面雨水截流裝置、建筑雨水處理裝置等海綿改造技術,成功申報三個實用新型專利。
打造海綿城市特色示范。按照“重點項目、示范項目、示范片區”的三級體系,編排兩批次示范項目打造計劃、組織開展年度優秀工程項目評選、申報江蘇省海綿城市優秀工程案例,通過方案設計、施工過程、運行維護等環節重點管控,打造了鳥悅園、通湖大道、月堤湖濕地、盛世藍城等70余個優秀項目。同時,融入“樂享園林”海綿城市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了大運河風光帶等5處綠色公共空間,建成區綠地率超過42%。結合各區功能定位,打造了蘇宿園區再生水利用、湖濱山水綠廊生態走廊等5個特色的示范片區。
來源:宿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