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地處京畿要地,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系,以占全國3%的國土面積養育著11%的人口。作為我國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發達地區,海河流域承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生態功能和地位極其重要。歷史上,海河流域水資源稟賦條件差、過度開發利用、水污染問題頻現,人地水不平衡矛盾突出,曾一度“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近年來,流域各省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運用系統思維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協同聯動治理沉疴宿疾,扎實推進美麗河湖建設,逐步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愿景。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四五”以來地表水優良比例實現“三連升”。2023年,海河流域整體水質為良好,河流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79.3%,同比增加4.5個百分點,“十四五”以來連續3年保持上升,劣Ⅴ類水體動態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各省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
水資源保障能力提升,生態補水加快推動河湖水生態環境復蘇。聚焦“有河有水”,著力保障河湖基本生態水量,構建本地水、再生水和引調水互補的保障體系,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動的調度機制,發揮引江水、引黃水、水庫水統籌的補給作用,打通骨干河道、環城水系、支流支浜,提升河流、湖庫、濕地調蓄能力。“十四五”以來,永定河全線通水逐步常態化;大運河連續3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白洋淀水位穩定在6.5米至7米,淀區和主要入淀河流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質,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水生態系統韌性增強,河湖自然生境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聚焦“有魚有草”,落實“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海河流域“六河五湖”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開展重點河湖、濕地封育保護,修復天然生境;提升棲息地河湖水網連通性,打通生態廊道;培育投放土著魚類或水生生物,恢復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好不好,鳥類是“晴雨表”“風向標”。近年來,密云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蒼鷺、斑頭秋沙鴨等多種鳥類紛紛筑巢繁衍;“京津綠肺”七里海修復濕地植被1.6萬畝,十多年未見的東方白鸛、白琵鷺、震旦鴉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重返;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到279種,“華北明珠”重現華彩。
協同共治理念不斷深入,流域統籌、省市聯動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日趨完善。聚焦“人水和諧”,海河流域各省市齊抓共管,積極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治。“保上游好水,護下游清流”,跨區域生態補償試點顯成效。京—冀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津—冀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先后簽訂續期,京津冀的“跨界河”成了上下游的“連心河”。“分段治水”變“全域治水”,流域生態環境形勢會商機制常態化,先后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強化監管、流域性特大洪水環境影響、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等跨區域調度。積極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海河流域的密云水庫、河南淇河(鶴壁段)、天津海河(河北區段)等6處水體先后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提名)案例,一幅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新畫卷徐徐展開。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