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江城經受連續暴雨來襲,全市“一盤棋”筑牢防汛安全屏障,展現了頑強韌性的適應能力和恢復力,城市的安全屏障日益堅固,武漢城市更新已初見成效。
江城武漢,因水而生,依水而興,處理與水的關系是長期的城市主題之一。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城市更新發展策略的實施,武漢的排水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升級和完善。從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到智能化排水系統的引入,再到海綿城市的構建,每一步都體現了武漢對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增強城市韌性的決心和智慧。

雨后的江城武漢。
城市防汛內外兼修,全力打造韌性江城 應對極端天氣,既是一場大戰,也是一場考驗。據了解,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是武漢排水系統升級的重要一環,通過將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多種管線集中布置在一個大型的地下空間內,不僅優化了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減少了道路開挖的次數,更能有效提升排水系統的維護效率。當暴雨來襲時,這些管廊能夠迅速將積水排出,保障城市的正常運行。
智能化排水系統的引入,讓武漢的排水管理更加科學高效。該系統通過安裝傳感器、監控設備和實施大數據分析,排水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雨量、水位和管網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風險點。這種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排水系統的響應速度和處理能力,使得武漢在面對暴雨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
此外,海綿城市的構建,則是武漢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的又一創新舉措。通過模仿自然的方式,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能力,減少硬質鋪裝,增加綠地和水體,武漢的城市生態系統變得更加健康和諧。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下,雨水不再是負擔,而是城市生態循環中的一部分。即使在暴雨之后,城市也能夠迅速吸收和排放積水,保持干燥和清潔。
紀錄城市變遷痕跡,推動城市煥新發展
城市需要記憶,傳承城市記憶是城市更新的一項內容,紀錄城市變遷痕跡則是城市建設檔案工作者的重要職責。近年來,武漢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收藏了近200萬卷城建檔案和50萬卷房產檔案,記錄了這座城市發展演變的過程,特別是在遭遇重大突發事件中,這些檔案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城市建設和更新的重要記錄者、見證者和傳播者,武漢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持續關注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特色資源,梳理城市歷史和文脈,實地踏訪了武漢166個湖泊,收集數百萬湖泊水文資料,拍攝1萬張湖泊照片和視頻,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地方湖泊志《武漢湖泊志》,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歷史的見證。
“從更長期的視角出發,未來城市還會發生這樣的極端天氣,一個城市的韌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長期的規劃、投入和努力。”武漢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作為第二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將不斷增強城市安全發展意識,以更強的城市韌性,為武漢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