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三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批前公示,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建“藍綠灰”融合的健康、韌性、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三亞作為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的“2030年城市建成區范圍8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現階段三亞仍需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規劃編制范圍為三亞市陸域總面積約1890.9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與三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一致。通過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有機融合,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建“藍綠灰”融合的健康、韌性、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規劃從區域流域洪澇韌性體系規劃、城市排水防澇規劃體系規劃、“藍綠灰”融合的設施體系規劃和打造高質量的海綿社區規劃四大層級著手,通過大型設施、主干通道、空間管控和分區指標四項主要內容,謀劃流域防洪、藍綠調蓄、排澇設施、源頭社區、信息平臺等五方面項目,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系統,重點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統籌兼顧削減雨水徑流污染,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韌性”。
在充分考慮三亞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規劃從治理城市內澇、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雨水資源高效利用、完善長效機制等方面提出15項指標,并明確2025年和2035年度指標值。整體呈現出多目標、多空間、多尺度統籌策略,區域流域海綿韌性體系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構建等規劃亮點。
規劃根據三亞市河流水系的位置、流向,結合城區地形分區和豎向規劃,以流域為基礎,同時結合規劃排水管網情況,將統一匯水流域的區域劃定為一個排水分區,作為一個一級管控單元。全市共劃分為16個排水分區,89個二級管控單元。
根據規劃,三亞近期將開展雨水源頭減排與利用,注重區域行洪通道恢復和建設,保護與修復洪澇蓄滯區域、河道生態岸線等水敏感空間,完善城市雨水管渠設施,消除歷史嚴重城市內澇積水(風險)點,持續提升污水收集和處理效能,加強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
來源:三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