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處理是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的重要舉措,對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有的地區由于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污水收集率偏低、雨污混流、污水滲漏等現象較突出,造成污水處理廠水量不足、進水濃度偏低,部分污水直排,引起河湖水質下降,甚至返黑返臭。
筆者調研發現,污水收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問題:
一是排水管源頭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水收集不徹底。據調查,某城市2005年以后規劃建設的住宅小區,普遍將洗衣機機位布局在住宅陽臺,陽臺洗衣廢水卻排入雨水管。臨街餐館、洗車店、菜市場、流動商販等服務行業污水收集能力薄弱,商戶經常通過雨篦、雨水溝排放污水。
二是污水管錯接造成雨污混排。某老舊小區污水管因年久失修,淤堵、破損嚴重,許多居民自建廚房排水管,但錯接入雨水溝。住宅小區地下雨、污水管錯接較常見,帶來的雨污混流不僅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而且加重了水體污染。
三是污水管網重建設、輕管護,污水滲漏易發多發。南方某城市曾對74.2公里的污水干管開展檢測,發現管道滲漏、破裂總缺陷率每公里高達56處,極大影響了污水干管的正常運行,并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為解決城市污水收集難題,筆者建議,在推進城市排水干管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延伸的同時,應結合城市更新,開展排水管網排查,推進住宅小區、商業街區、工業園區等區域源頭雨污分流改造,消除管道錯接、混接、漏接現象。同時,加大排水管網日常檢測和管護力度,確保污水應收盡收。
做好重點區域源頭雨污分流。加強居住小區住宅陽臺污水收集治理。開展陽臺排水狀況調查,摸清陽臺洗衣廢水、屋頂雨水收集和排放去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具備改造條件的樓房,分設陽臺排水管與屋頂雨水管,把陽臺排水接入污水管。對改造難度大的區域,建設截流井,促進雨污分流。在污水排放盲區增設污水管,提高污水收集率。
強化商業街區污水收集和日常監管。堅持疏堵結合,在商業街區、集貿市場規劃建設污水排放便利設施,明確污水口、雨水口標識標牌,規范餐館、洗車店、菜市場、流動性經營個體污水排放。加強“排水戶”日常監管,重點整治偷排、亂排污水行為。
工業園區雨污嚴格實施分流。開展工業園區、工礦企業雨水口水質和污水管滲漏監測,及時發現和消除污水直排隱患,嚴厲打擊污水偷排行為。
推進城鎮排水管網更新改造。實施城鎮排水管網錯接調查和改造。開展雨洪排口水質抽樣監測和污染物溯源,結合圖紙分析、現場排查,查明污水管、雨水管錯接、混接、漏接位置,分片區研究制定改造方案,完善雨污分流管網系統。
大力推進老舊小區、城市老街雨污分流改造。結合城市更新,更換老舊、破損管道,實施雨污分流,將群眾自建的排污管改接入污水井,定期開展管道清淤,著力解決老舊街區排污難題。
堅持建管并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科學規劃建設污水管網。結合城鎮納污需求、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合理規劃管線和選擇管型、管材,加強排水管源頭雨污分流設計,嚴把規劃、圖紙審查、建設和驗收關。
健全排水管網管理機制。完善排水管網日常檢測、定期巡查、維護保養、事故搶修、技術培訓等工作機制,加大人力、資金、技術投入,強化公眾監督,及時消除管道淤堵、滲漏、破損等問題。加強排水管材質量管理,及時更換超使用年限、材質落后、存在缺陷的管道,確保排水管網安全穩定運行。
建立排水管網動態監測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實時監控人口集中區、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排水系統水質、水量狀況,開展數據分析、預警預報和遠程控制,對水質突變及時響應,有效防范環境風險。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環境保護研究所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