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因紅軍四渡赤水,流域盛產美酒,故有“英雄河”“美酒河”之譽。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赤水源鎮,赤水河干流在云南境內全長97公里,一二級主要支流長227公里,流經革命老區鎮雄、威信兩縣17個鄉鎮,流域內居住著104萬各族群眾。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赤水河(云南段)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態環境均遭到不同程度污染。排污口是連接岸上和水里的關鍵節點,排污口整治是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
“入河排污口一頭連著河流、一頭連著陸地,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容不得半點馬虎,出不得半點紕漏。近幾年來,昭通市堅決扛實源頭責任,多措并舉,全面推進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入河排污口整治,著力推動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昭通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王應勇介紹。
2023年10月,赤水河(昭通段)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組織評選的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入河排污口整治“功不可沒”。
“查”清楚,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數
2019年8月、9月、12月,生態環境部分別采用無人機航測、實地核查、攻堅排查三種方式,完成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流疑似排口核查排查工作。
2019年9月,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的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采訪報道時,第十一組督導組組長劉智森介紹,為將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此次排查采用三級排查模式:一級排查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按照“全覆蓋”的要求開展技術排查,分析辨別疑似入河排污口;二級排查人工徒步現場排查,組織工作人員對排查范圍內匯入河流、河涌、溪流等開展“全口徑”排查,核實確定排污口信息;三級排查對疑點難點問題進行重點攻堅,進一步完善排污口名錄。
為進一步摸清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排污口情況,2020年7月,昭通市生態環境局組織9個工作小組共計45人對排污口進行全面核查,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原則,通過衛星遙感及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流域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摸清排口底數,追溯污染源,形成問題臺賬。
為確保排查工作取得實效,在排查過程中,昭通市重點注意“三下五處二”(“三下”:橋下、水下、林下等無人機航測無法覆蓋,可能存在隱蔽排口的敏感區域。“五處”:赤水河岸、河汊、溝渠、企業、人口集聚區等排污口集中分布的重點區域。“二”:現場排查要完成二項任務,除APP推送的排口要逐一核查外,對敏感區域、重點區域無人機尚未發現的排口,也要全面實地核查,力爭實現無遺漏、全覆蓋)。
2020年12月、2022年3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向云南省共計交辦昭通市境內赤水河流域(云南段)874個入河排污口的監督整改工作,其中干流164個(鎮雄段152個,威信段12個),支流710個(鎮雄段399個,威信段311個)。
“治”干凈,確保整治“不留死角”
“排污口雖小,但問題卻不簡單,水污染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打通岸上和水里,有效管控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才能進一步推動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在王應勇看來,抓住入河排污口這個“牛鼻子”,實施分類整治,精準化治污,無疑是打好排污口整治這場硬仗的關鍵。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昭通市堅持科學治污、分類施策、對癥下藥,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要求,結合前期排查監測溯源情況,制定《赤水河流域一、二級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明確每個排污口的整治要求、具體措施及進度安排,并建立整治銷號制度,整治完成一個,銷號一個。
“昭通市因地制宜、分區分類、因循就勢,探索形成納管、集中收集處理、集中資源化利用、分散資源化利用4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著力把問題解決在岸上,把好入河‘閘門關’。”王應勇介紹,針對城鎮規劃區內排污口,采取集中收集納管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針對農村排污量大、污染源集中區域,采取建設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針對排口分散、排污量小的農村生活污水排口,采取排口封堵或者分散式處理(化糞池+還田利用)模式,確保排污口整治見實效。
“鎮雄縣嚴格按照‘以口定案’原則,根據排口水質監測數據,結合實際,塑清污染源頭,科學制定‘一口一策’,因地制宜開展整治,確保污水在岸上得到有效管控。”昭通市生態環境局鎮雄分局副局長申海介紹,根據溯源排查情況,鎮雄縣工業企業較少,入河排污口污染源主要是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糞污、部分企業(煤礦)排污口及部分廢棄礦井涌水等。
針對畜禽養殖糞污,鎮雄縣關閉干流200米范圍內的規模養殖場3家,建成9座大型沼氣工程,建成2座年產2萬噸有機肥廠。各鄉鎮和村社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督促干流500米、支流200米范圍內畜禽散養戶嚴格落實養殖糞污還田還地,嚴禁直排入河。
截至目前,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流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整治完成率100%,并于12月下旬市級組織完成核查工作;支流已完成整治675個,其余27個在整治中,整治完成率達96%。
“管”精細,鞏固整治成效
“雖然入河排污口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還存在項目資金保障不到位、部分點位整治容易反彈等問題。”王應勇說。
如何建立長效機制,強化監督管理,鞏固整治成效?是昭通市面臨的新課題。
“入河排污口監管是連續性、長期性的工作。”昭通市在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責任明晰、設置合理、管理規范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推動解決水環境突出問題。
“鎮雄縣采取三種有效措施鞏固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申海介紹,一是補齊污水治理短板,對已建設施加強運維管理,確保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對農村生活污水采取資源化利用和集中收集處理相結合,實現全收集、全處理;二是進一步落實“三級網格+保潔員”日常管護機制,出現問題反彈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交辦、及時整改;三是進一步探索建立“人防+技防”預警機制,擬申報項目對重要企業、重點河流排口安裝智能監控平臺。
昭通市生態環境局威信分局副局長羅墨齡說:“威信縣、鄉、村齊抓共管,對已完成整治排口,生態環境部門定期開展‘回頭看’和水質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河長辦、屬地鄉鎮,加強排污口巡護和日常監督管理,鞏固整治成效。對未完成整治排口,定期開展工作調度和排口進展核查,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此外,昭通市不斷加強公眾監督,加大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普及力度,增強公眾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督意識。同時,強化科技支撐,鼓勵開展各類遙感監測、水面航測、水下探測、管線排查等實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集成,加強排污口管理基礎性研究,分析排污口空間分布及排放規律對受納水體水質的影響,識別輸入輸出響應關系,推動構建“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
“加強排污口監督管理是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關鍵戰役。”王應勇表示,昭通市將縱深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讓“水清岸綠”的人水和諧之景常駐。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