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持續推進海綿示范城市建設 已建成達標面積159.96平方公里 “魚尾洲公園的自行車道用透水混凝土鋪設,地面的磚也是用透水材料,通過大片濕地、綠地等天然海綿及碎石路、綠地滲水溝,構建了雨洪蓄滯系統。”南昌高新區城市建設管理局環境科工作人員張陽介紹,“公園里的植物也有講究,喬木、灌木以及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構成濕地植物群落帶,建立起‘水上森林’和‘水下森林’,提高了水體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在南昌魚尾洲公園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南昌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南昌堅持因地制宜,巧妙引水、蓄水、排水,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破解城市內澇難題,提升城市承載力、宜居性,扮靚城市容顏,增強了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構建生態美麗的綠色空間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也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顧名思義就是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綿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實現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2020年,南昌高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魚尾洲公園項目建成。南昌高新區城市建設管理局環境科工作人員張陽表示,魚尾洲公園之所以稱為“海綿”公園,主要是它具有調蓄、生態系統修復、水質凈化等功能,海綿城市的“滲、滯、蓄、凈、用、排”在魚尾洲公園都得到了體現。
魚尾洲公園通過實施橫穿艾溪湖北路的頂管溢流井引水工程,實現了與艾溪湖水貫通,在雨洪時期可調蓄艾溪湖部分雨水流量,實現緩解部分城市內澇和凈化地表雨水徑流等功能,泄洪后也不會對公園造成較大的破壞和影響,是一座可以“被水淹”的公園。
在魚尾洲公園北面臨江區域,還有一處“尾水濕地”正在施工。記者在現場看到,圍堰施工已經完成,地形造景初見雛形。不久后,南昌將再添一處濱水休閑風景帶。
這是正在實施的南昌高新區昌東片區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工程。項目施工方負責人楊朋亮介紹:“通過綜合實施粉煤灰治理、尾水凈化、生態護岸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實現儲灰場及周邊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生境修復,與濱江綠帶、公園濕地形成整體性的城市生態景觀系統。”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南昌有清晰的方向。 早在2016年,南昌市出臺了《南昌市建設項目附屬綠地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規定新建設、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規劃和設計應包括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內容,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
2023年,南昌市出臺《南昌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環境、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保護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
南昌還上線運行“南昌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巡檢管理平臺”,常態化對全市在庫的78個重點項目和各縣區申報的42個擬增補項目開展督導工作,抓好施工進度、工程品質等重點工作。
為系統化全域推進南昌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加強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南昌市制定了《南昌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以法治破解制約海綿城市建設的痛點堵點,從制度層面為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促進海綿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全市已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59.96平方公里 “大雨不內澇,小雨不濕鞋”。在如何建設海綿城市的考卷上,南昌成績同樣亮眼。
2016年,南昌成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統籌150.95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工作,從城市防洪排澇、河湖水系整治、污水提質增效等多方面著手,在市域層面構建了“一鄱三脈,百湖千塘,河湖互濟,濕地廣布”的生態水網格局,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更新。
2022年5月,南昌成功入選“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是江西省該批次唯一入選城市,3年建設示范期內獲10億元中央財政定額補助。資金的強勁注入,為南昌建設海綿城市提供最為有力的動能。
三年示范期內,南昌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圍繞濱湖“水都”、生態“綠谷”、美麗“藍帶”,計劃把南昌打造成中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南昌樣板”。
南昌市海綿辦按照海綿設施建設類別、功能發揮和實施效果等情況,在全市計劃項目中分年度已遴選示范項目78個,已完工項目52個,在建項目16個。待本年度進一步動態調整后將增加至99個。
截至2023年年底,南昌已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59.96平方公里,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占建成區面積比例從21.5%提高至42.5%,占全省累計建成面積的20.8%,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來源:南昌高新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