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正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貢獻揚州樣板、揚州經驗和揚州模式。
記者3日從邗江區了解到,位于高新區的陽光地帶、宏溪新苑、星匯名邸等7個小區正在實施排水達標示范區建設,其中,星匯名邸項目將按照“因地制宜,簡約適用”原則,建設海綿小區,實現小區會“喝水”,八成雨水“自行消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海綿小區建設工程總造價約36萬元,是目前為止我市海綿小區建設造價最低的小區。花最少的錢達到最佳的海綿效果,星匯名邸是如何做到的?
措施少截流雨水改排滲透溝 高新區排水達標示范區建設范圍東到潤揚南路、南至儀揚河、西至趙家溝、北到滬陜高速,面積約2.6平方公里,共有44個排水單位。一期工程計劃對陽光地帶、宏溪新苑、星匯名邸等7個小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對星匯名邸增加海綿設施。該小區2015年建成,共有11棟樓,約520戶。
“結合星匯名邸的實際,我們經過幾輪研究,決定對其主要采用立管斷接的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花最少的錢達到最佳的海綿效果。”設計單位、揚州城控集團德道設計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工程主要是通過截斷雨水立管,將原本排入市政管網的雨水,從管道直接排入住宅樓周邊綠化中的新建滲透溝,通過綠化吸納項目硬質屋面雨水,以達到讓小區自己“喝水”的效果。工程將自然措施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盡量保持開發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利用生態手段來代替傳統技術形式,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來涵養水源、應對強降雨。
這一工程總造價約36萬元,主要包括透水鋪裝、生物滯留等海綿設施以及相關的土方開挖與回填等建設內容的費用。同動輒數百萬元的海綿項目比較,該工程造價幾乎“不值一提”。
“海綿城市建設不能過度工程化,要盡可能少上措施,也不一定要多花錢。星匯名邸簡單實用花錢少的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踐行了這一理念。”市給排水管理處副主任、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專家唐中亞表示。
效果好八成雨水“自行消化” “星匯名邸無嚴重積淹水現象;景觀綠化養護較好,公共綠化較集中,大部分建設于地庫頂上,覆土厚度一般小于1米;地面有少量停車位,采用面包磚透水鋪裝。”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介紹,這些都是實施截斷雨水立管將雨水排入新建滲透溝的有利條件。同時,設計單位遵循因地制宜、系統、經濟和創新等原則展開方案設計,綜合分析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及需求,結合小區屋面、道路、排水管網、綠地等改造,合理選擇適宜的海綿設施,對小區進行系統性海綿城市設計。設計的核心是盡可能減少場地開發后的不可滲透面積,并通過透水鋪裝、下凹綠地、生物滯留設施及自然排水系統等非工程措施,來維持開發前原有的水文條件,使屋面雨水被場地現狀綠化消納,有效緩解雨天小區管網與市政管網的壓力,同時有效削減初期雨水的污染物。
工程將建設多處寬0.4米、深0.6米的滲透溝,總長約300米。滲透溝內鋪設粗砂、碎石,埋設開有小孔的排水管,面層覆蓋土壤。屋面雨水流入滲透溝后,通過開孔的排水管進入粗砂、碎石縫隙,一部分滲透到地下,一部分被上方的綠化吸收。只有雨量足夠大、溝內雨水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時,才會通過排水管進入市政管網。
經過測算,改造后,小區雨水可以通過綠地、河道、透水車位等自然滲透下地,屋面大部分雨水都會通過管道進入滲透溝,經過“滯、凈、排”等海綿措施留在小區內,小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以達到80%,相當于八成雨水在小區內“自行消化”。
來源:揚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