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傍晚,漫步在淮河岸邊,落日余暉,分外美麗。不見堆積如山的砂場和條塊分割的灘涂地,淮河蚌埠段向著更靚的未來進發。
從“治淮”到“靚淮”,蚌埠大手筆推進淮河蚌埠主城區段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通過生態系統治理、沿線路網建設、區域環境更新等一系列舉措,充分挖掘淮河的生態經濟價值,推動人氣向沿岸集聚、商業布點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動兩岸商業、文化、觀光、健身、養生、旅游等產業,形成擁河發展的新形態。時至今日,淮河兩岸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城市會客廳。
山水之美,盈于天地之間。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守好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有效途徑。”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下好協同治理“一盤棋”,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生態環境問題,實行“五部門聯合調度”“一個問題一個專班”、市直單位包保縣區全覆蓋“回頭看”等工作機制,建立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全流程工作制度,持續強化調度,順利推動一批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驗收。2023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網上投訴同比下降近60%,環境信訪投訴同比下降近40%,省環保督察信訪投訴較上一輪下降70%。
在工業園區,也在上演著一場綠色革命。我市探索創新開展“環保體檢+環保管家”園區環境管理模式,對全市5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進行全覆蓋專項體檢,引入高水平環保管家團隊駐點服務園區。建立覆蓋化工園區、飲用水水源地、國省控監測點位、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尾礦庫等重點區域、場所的常態化制度化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探索構建了“天空地人”四位一體的自然保護地監管模式,利用“衛星遙感全覆蓋篩查”“無人機巡飛復查”“地圖定位精準巡查”“人工現場全面核查”,有效維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安全,今年首次實現國家、省級“綠盾”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重點問題線索“零”反饋。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淮畔明珠更加多姿多彩,優美環境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來,蚌埠繃緊水、氣、土“三根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來自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我市空氣環境質量6項評價指標全面改善,PM2.5、PM10平均濃度及優良天數比例實現“兩降一升”,截至2023年11月中旬,全市PM2.5平均濃度3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3%;PM10平均濃度6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9%;優良天數比例81.3%,同比上升1.9%。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程度位居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8位,全省第1位。實行土壤和地下水協同管控,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來源:蚌埠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