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2023年成都市的民生實事工作之一。據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以來,成都已累計建成廊體249.76公里,投入運營58.8公里,累計完成投資261.08億元。
何為地下綜合管廊?“是將電力、通信、燃氣、污水、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一體的地下綜合走廊,可以理解為將各種工程管線一起存放進為他們打造的‘房子’里,通過公共地下空間集約利用,減少了‘馬路拉鏈’和‘空中蛛網’對周邊的影響,也更加安全。”中鐵建昆侖地鐵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慶介紹道。
這些綜合管廊有哪些設計與巧思?目前運營情況如何?
11月22日,記者來到成都市郫都區的新業路十字路口附近,這里地面有軌電車緩緩駛過,從一旁的出入口進入,沿著階梯往下走,一個城市的“隱藏空間”逐漸在眼前展開——成都市IT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工程。

管線的“專屬宿舍”長啥樣?
據悉,成都市IT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位于成都市金牛區、成都高新西區,全長約5.7公里。作為四川目前建成功能最全、復雜性最高、規模最大的地下管廊,高度達7.6米,寬為8.65米,斷面面積約68.25平方米。
“整個空間按照雙層五艙斷面標準建設,總共5個艙室。其中上層分別為燃氣艙、綜合艙和雨污水艙,下層設有輸水艙和高壓電力艙。”李慶介紹道,由于附近空間條件有限,“雙層艙”的設計因地制宜,可以更好地節省空間。
綜合艙室內,右邊是為通信線路設立的金屬盒子,光纖、通信電纜等在這里“入住”;左邊是為10千伏電壓電纜設置的支架;燃氣艙內為管道設置閥門,檢測到燃氣泄漏可以自動關閉……地下的各個艙室為不同管線“定制”了不同的“房間”。

如何保障安全?“綜合艙和電力艙內設置了消防系統。”李慶指著綜合艙內一排燈籠形狀的紅色設施介紹道:“如果產生煙霧,探頭可以檢測溫度,觸發報警或干粉噴灑,實現滅火功能。”
此外,綜合管廊依托智慧管廊綜合運營管理平臺設置各類智能裝備,讓整個空間變得更加“聰明”,如監控攝像頭、自動通風系統、定位器、通信電話等。如有人誤入空間或設備故障,都可以將數據同步到智慧中心值班室內,值班人員可以立即做出響應。
走出艙室,李慶為記者演示了出入口兩個大門關閉的過程。“大門關上后,就形成了一個具有人防功能的密閉空間,保護各類管線的安全,讓城市的‘生命線’在特殊情況下也能平穩運行。”李慶說。
建成之后,如何運營?有管廊采用智能機器人巡檢
據了解,為保證整個綜合管廊系統平穩運行,項目團隊會對管廊進行巡檢。“每星期都會把管廊的所有設備測試一遍,同時,定期進行年檢和保養。”李慶說。
位于四川天府新區的雅州路綜合管廊創新運用智能機器人進行巡檢。“巡檢機器人集慣性導航、視覺導航、圖像識別和自動充電等技術為一體。在發生事故時,可以手動遙控機器人到事故現場勘察,降低了人員巡檢安全隱患,提高設備巡檢的準確度,提升管廊運維管理效率和監測預警能力。”天投集團綜合管廊運維項目負責人譚博文介紹道。

現下,“宿舍”已建好,“入住”情況如何?“去年有部分通信線纜已經接入,電力公司正在開展入廊前期工作。”李慶介紹道,整個工程建設完畢投入運營后,團隊的工作重點就轉移到了如何提高入廊率上來,老城區已有的線路情況復雜,入廊的成本和難度都較大,下一步的重點就是促進管線入廊。
與老城區不同,四川天府新區在一開始就把各類線路入廊納入規劃中,雅州路綜合管廊規劃入廊管線總里程長達150公里,目前已入廊管線約為40公里。譚博文表示,各類管線的入廊,保障了周邊地塊水、電、網的使用需求,同時,綜合管廊內預留的能源管線也為天府總部商務區西區運用區域能源集中供能項目提供通道支持。
例如,四川天府新區首批集中供能項目正在有效推進,隨著管廊內能源管線的投用,將進一步推動新區能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居住環境改善。
據悉,在2016年,成都市就提出了中心城區的“一環、十射、多片”綜合管廊系統規劃——“一環”,指3.5環路干線綜合管廊;“十射”,指結合主干道、快速路等道路改擴建項目同步規劃十條干線綜合管廊;“多片”,指在城市重要功能區布置支線綜合管廊。
“目前,‘十射’的綜合管廊項目工程已經基本建設完畢,待‘一環’形成后,就能打通整個城市的地下‘生命線’,城市的雨水、污水等問題將更好解決。”李慶告訴記者。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