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總書記11月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黃河流域覆蓋9個省(區),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上、中、下游水環境情況各異,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引領下,貫徹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必須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統籌考慮黃河流域岸上水里、地上地下、上游下游關系,著力推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建立權責明晰的流域協同治理體制和各方參與的流域協同治理機制,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為推進流域高質量發展筑牢基底。
注重治理規劃的協同實施。黃河流經范圍廣、涉及地區多,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必須強化規劃引領保障,推動各地積極主動作為。為此,在推進黃河流域水環境保護中,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關系,增強“一盤棋”意識。可以說,黃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是一個上、中、下游聯動、水中和岸上聯合的整體性、系統性工程,各個部門的任務不同,各個地域的實際不一,要強化國家規劃總體牽引,注重部門規劃整合統籌,落實省(區)規劃協調推進,在規劃實施中完善部委間、省(區)間聯合會商機制,著力找準規劃的結合點,及時解決實施的矛盾點,不斷提升規劃實施的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效益。
強化環境治理的協同監管。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統籌推進,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成效。一是深化法規的引領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制定頒布并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此,在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上,要充分考慮到黃河上、中、下游不同的環境狀況、區域特色、功能定位、稟賦特征,沿黃省(區)要結合地區實際,制定出臺更加具體、富有特色的流域水環境治理地方法規,在國家法律統一引領保障下,進一步提升分類和分區治理保護成效。二是加強標準的協調統一。近年來,黃河流域省份圍繞流域水污染防治分別出臺了地方排放標準,比如《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但是地方制定標準時更多考慮本地水環境狀況、流域經濟發展等實際,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制定的協調聯動。三是強化執法的聯合實施。黃河流域省份要完善自上而下的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對流域內各類水環境問題實施聯合執法、一體糾治,消除水環境監管盲區。同時,還要自上而下加強司法部門的司法協作,推動黃河流域9個省(區)司法部門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實現全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治理“一盤棋”。
深化支流治理的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特別是一些支流污染問題突出,對黃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影響和威脅較大,必須加大支流污染協同治理力度。一要堅持“一河一策”。堅持省級統籌、市縣落實,對于污染較重或不能穩定達標河流,全面排查摸清支流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現狀,研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明確治理規劃、治理路徑、治理責任,統籌市縣力量,協同推進治理。二要強化工程治理。實施“清水入黃河”工程,發揮重大項目在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關鍵作用,綜合實施垃圾清理整治、河渠截污治污、河道清淤疏浚、生態引水調水等河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指導支持有條件地區在污水處理廠下游、支流匯入口等關鍵節點,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三要注重工作創新。一方面,黃河流域省、市貫徹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統籌開展美麗河湖評選創建,以區域示范創建帶動全域整體提升。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設立補償基金、治理基金等,提升共抓大保護大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效益。在實際工作中,要全面推進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實施入河排污口“一張圖”精準管控。同時,完善水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問題及時預警、污染追溯、閉環處置全鏈條管理機制,提升支流綜合治理成效。
提升領域聯動的協同成效。貫徹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認清黃河流域水污染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堅持工業廢水、農田退水、城鄉污水統籌治理。首先,在工業廢水治理上,要引導企業認真履行治污主體責任,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同時,深化“零排放”探索實踐,對流域內的煤化工廢水、焦化廢水、燃煤電廠的脫硫廢水、石化高鹽廢水、印染廢水等高污染、高耗水領域,全面開展企業內部廢水循環利用。其次,在農田退水治理上,一方面,實施源頭控制,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著力提高養殖和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效率。同時,開展生態截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選擇承擔農田排水面積大的骨干溝渠,利用水生生物、適宜藻類對溝渠受污染水體進行治理修復。另一方面,強化末端治理,在溝道下游或末端,利用排水區域廢棄池塘及低洼荒地,建設人工濕地,改善溝渠水質,助力流域支流水環境質量改善。最后,在城鄉污水治理上,突出城市溢流污染控制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方面,流域部分城鎮地區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徹底,汛期污水溢流等問題,要堅持源頭、過程、末端治理相結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廠擴容,建設調蓄池控制雨污合流污染和雨水徑流污染,提升溢流污染治理成效。另一方面,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上,要堅持“遵循規律、因地制宜、生態優先、資源利用”原則,以“就近就地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生態化處理”為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采取集中式、分散式、資源化等多種治理模式,科學推進實施。
(作者系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