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內行業信息 | 國外行業信息 | 國內政策 | 行業技術 | 企業動態 | 展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行業 > 衢州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衢州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發布日期:2023/8/24 10:32:27
    近段時間,我國從南到北發生強降雨天氣,導致多個城市出現嚴重積水。積水,這一久治不愈的城市病,也成了人們的一塊“心病”。

    為破解這一課題,號稱“九水入城”的浙江省衢州市大力推進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讓整座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

    “所謂海綿城市建設,就是改變傳統的單一防洪、單一排澇模式,打破慣性思維,實現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納治污向慢排緩釋、源頭分散、自然凈化轉變。”衢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衢州市通過高標準強化系統設計、高質量實施示范項目、高水平提升生態環境,構建了海綿城市的基礎。前不久,衢州市在“2023年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競爭性評審”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十四五”全國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行列,也是此次浙江省唯一入選的城市。

    系統施策: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衢州人的方言中有個專有名詞——“漲大水”,它形象地描述了衢城內澇時的情景。

    時間回溯到2011年6月19日,衢州市經歷的一次內澇讓不少衢州人記憶猶新。當天,城區降雨量達218.5毫米,中心城區遭遇嚴重內澇,6個主要街道的26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不同程度進水。城區許多路段積水超過0.5米,最深處達1米以上,市區交通癱瘓。

    “那幾年,出門‘看海’成了一些市民的口頭禪。” 衢州市市政公用管理服務中心水系管理科科長王昕峰說。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隨著持續多年的治澇行動,衢城內澇問題有所改觀,但城市積水仍時有發生,人們漸漸意識到,唯有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才是脫離“城市看海”的正道。

    2015年,衢州市正式啟動海綿城市建設,一年后入選首批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所轄6個縣(市、區)全部被評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優秀或重點縣(市、區)。

    2021年,衢州市接連印發實施了《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十四五”計劃》《衢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計劃修編(2021—2035)》,從流域層面、城市層面、社區和設施體系層面,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其中,在流域層面,衢州市錨定“山環城、水潤城、綠融城”的大海綿格局,結合已有150余座大中小型水庫,打造50年一遇防洪閉合圈,構建錢塘江上游“上蓄下擋、蓄泄兼籌、分級設防、保棄有序”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

    在城市層面,重點建設高鐵新城示范區、南孔歷史文化示范區、產城共生示范區、衢江城市更新示范區等4個示范區。比如,在高鐵新城示范區,圍繞水、林、路、管“四網”建設,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市水系品質,打造城市水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在南孔歷史文化示范區,立足古城保護,深度識別雨水徑流污染、河道動力弱等問題,推進排水系統“繡花針式”改造,提升滲蓄能力。

    在社區和設施層面,衢州市以河湖濕地分流和調蓄操縱為重點、以源頭下滲為保障、以管網末端速排為輔助,優化城市排澇體系,提升雨水滲蓄和凈化能力。加快老舊小區的“海綿化”改造,強力推進新建小區、街區、社區的“海綿化”建設,形成長效治理機制。

    此外,衢州市還從地方立法層面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國家示范建設提供法規保障,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衢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治理條例》的立法工作。

    蓄排并重: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防汛排水體系

    一場暴雨過后,在衢城浮石路路口開飯店的鄭女士發現,往年占據大半個路面的積水不見了。

    建于1997年的浮石路,道路設施已較為破舊,個別路段積水問題較為嚴重。2021年,浮石路(含北門街)道路改造項目啟動。改造完成后的浮石路抬高了路基,對排水管道也進行了維修,路面積水問題得到緩解。

    浮石路積水問題的緩解只是衢州市聚焦排水治澇的縮影。近年來,衢州市結合易積水點整治、給排水管網改造、“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截污納管治理等工程,強化工作謀劃、項目實施、資金保障,整體謀劃部署,層層推進落實,以期從根源上改變城區部分點段積水的狀況。

    “這些年,城市積水能得到改善,最關鍵還是實施了截污納管、污水零直排工程。” 衢州市住建局城市建設管理處負責人說。以前,城區很多地方是雨污合流,因為污物積淀,一些雨水管道堵塞,在地面淤積成澇。“雨污分流則大大減輕了雨水管道的負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排水能力。”

    除了疏通管網,衢州主城區內河水系治理也在快速推進。“過去包括南湖、縣學塘、建乙塘在內的幾個湖塘都是獨立的,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衢州市實施內河水系聯通工程,通過對各水系的改造,將城區范疇內河水系連成一體。”王昕峰說,“我們借助自來水原水管道及衢江提升泵站,將活水引入南湖,同時,南湖通過地下暗渠將水引入斗潭河,這樣南湖如同擁有一顆‘小心臟’,供給城區的建乙塘、蛟池塘等多個湖塘水系。工作人員可觀測水系實時情況,通過水閘和泵站靈活操縱各水系水位,起到洪澇統籌的作用。”

    “疏通管網、內河水系治理,都是為了有效排水。事實上,雨水也是一種資源,在排水同時還應留水,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防汛排水體系。”王昕峰表示。

    通俗地說,海綿城市就是嘗試把城市打造成一塊會吸水、蓄水的“海綿”,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儲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種新型的城市防汛排水理念,能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彈性”。

    為此,一批蓄排結合的項目陸續實施,海綿城市開始悄悄滲入市民的生活。智慧新城鳴公園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大雨過后的鹿鳴公園,路面沒有積水,公園內坑中的雨水充盈起來后,或是滯蓄,或是經過層層滲透、過濾及通過植草溝的凈化,排入一旁的石梁溪。這些原生態元素,營造出了一個就地消納和利用雨水的公園,減輕了城市排水的壓力。

    如今,包括鹿鳴公園在內,衢化西路南段、衢州學院圖書館、衢江區沿江景觀帶等多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成了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的典型案例。

    管防結合:“人防+物防+技防”提升城市防汛排水應急處理能力

    每當暴雨襲城,智慧新城防御汛期災害應急小組的工作人員便會穿上雨衣,上街開展網格化巡查和易積水點的值守。一旦發現路面有積水,他們就會查看路邊排水口情況,清掏落葉等垃圾雜物,確保窨井排水順暢。

    一般來說,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時間超過30分鐘,就是一個積水點。“積水地段,路面濕滑,開車路過需要特別小心,路上的窨井蓋還有可能被水頂開,成為安全隱患。”一名工作人員說,“要減少安全隱患,關鍵是縮短積水時間。”

    “縮短時間,關鍵要靠管理。”衢州智慧新城管理委員會智慧城管部部長陳亮說,只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積水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陳亮表示,在道路巡查中,他們發現路邊的側立式雨水口匯水面偏小,容易被樹葉、雜物等堵住而“嗆”水,成為造成汛期短時積水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便著手將側立式雨水口改成平篦式雨水口。“整改后,收水效率至少提高了1/3,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汛期的排水壓力。”此外,他們還將易積水路段的窨井蓋集中更換為防沉降井蓋,以保障市民“腳下的安全”。

    防治城市積水,新老城區所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分析研判雨情、水情,提前調度應對,是老城區在城市積水防治時的一個特色做法。

    “老城區排水一方面要考慮防汛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排澇需要。”衢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具體做法是,外防衢江水倒灌,做好雙水橋、民航大道閘站等各類設施的維修、管理工作,保證汛期設施正常運轉,防止衢江水倒灌進入城區。同時,做好與相關管理部門的協調工作,“在需要時,及時關閉進城區河道的閘門,上防外澇水進城,騰出城區重要水體庫容,應對降雨,最終達到‘雨停、路干、蓋清、井空、管通’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衢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上線運行,為“智治”積水按下了快捷鍵。

    登錄這一平臺,市區易積水點分布情況一目了然。“通過平臺我們實現了24小時在線監測。”衢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指導處相關負責人說,當遭遇連續暴雨,城區出現路面積水時,安裝在窨井中的傳感器就會自動向系統報警。接警后,相關部門會及時派人趕往現場處置,消除隱患。

    平臺的上線讓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贊不絕口:“原來,有些地方積水不是因為沒法排,而是因為短時間內來不及排,現在有了‘智慧大腦’,通過在線監測可以第一時間掌握情況,提前發布積水預警信息,協調部門及時處置,提醒市民安全繞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防+物防+技防”進一步提升了城市防汛排水應急處理能力。下一步,衢州市將進一步聚焦解決內澇,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打造江南低丘河谷城市健康水安全系統構建示范,計劃到2025年年末,全市55%城市建成區面積實現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要求。

    來源: 中國環境報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資訊
天津市水務局做好『六到位』 全面應對主汛
依托美麗河湖,助力構建水生態多元共治格局
常州市政府召開重點攻堅斷面水環境質量提升
“七下八上”關鍵期將至,今年防汛形勢如何
“里子”工程暢通城市“血脈”——酒泉市城
天津:改造老舊排水管網 保障城市汛期安全
玉溪提升“三湖”保護治理科技支撐水平
濱州市成功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6600萬元
海綿城市建設“全國卷”,蕪湖何以名列前茅
湖南:抓好突出問題整改,守護好一江碧水
熱點資訊排行
1澳大利亞悉尼多個飲用水集水區檢出“永久性
2陽泉市財政局下達省級補助資金 支持城鎮排
3AI模型揭露美國地下水污染:超7100萬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退役動力電池、
6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沼氣與農業廢棄
7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
8什么導致了西班牙極端洪澇?
9解鎖循環經濟密碼,開啟產業黃金市場 第2
10西班牙媒體:洪災過后,西班牙魚米之鄉自然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Copyright © 2000-2022 www.gzhc66.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業網互聯網站 經營證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203225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