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內行業信息 | 國外行業信息 | 國內政策 | 行業技術 | 企業動態 | 展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行業 > 宿遷市宿豫區:“會呼吸、能喝水” 海綿城市有顏值有內涵!
宿遷市宿豫區:“會呼吸、能喝水” 海綿城市有顏值有內涵!
發布日期:2023/7/27 11:13:11
    宿豫區作為宿遷市海綿城市重點示范區,近年來,在全面推進海綿理念下的水生態修復、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工程上取得了多項成果。會“呼吸”、能“喝水”這樣的道路和公園,如今就在我們身邊。宿豫區作為宿遷市海綿城市重點示范區,近年來,在全面推進海綿理念下的水生態修復、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工程上取得了多項成果。會“呼吸”、能“喝水”這樣的道路和公園,如今就在我們身邊。

    水生態修復成就“最美河道”。在阿里山河水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南岸原有的8家工廠已被一片新土覆蓋。宿豫區園林中心負責人張穎介紹:“阿里山河長約3千米,原屬工業園區排水河,工業污水排放,底泥淤積較深,水質自凈能力較差。2021年,阿里山河水生態修復工程被列入市級海綿城市示范工程,先后完成沿岸8家工業企業遷移、3個廢品收購站搬遷,35.5萬平方米生態修復設計。我們計劃通過渠化河道改造、自然岸線恢復、大量植被栽植、鎖定底泥污染,增強水體自凈能力、自然修復功能,同時打造水綠相融、全民樂享的濱水公園生態景觀,實現‘生態修復、城市修補’”。

    六塘河是宿豫人民的“母親河”,之前由于久未整治,河床淤積、生境破碎、蓄水減弱、水質較差,如今通過河道清淤、河床拓寬、河堤加固、栽植沉水挺水植物,增強了蓄水排水能力、減少河道斷面污染、提升水質,保障魚類洄游通道,實現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繪就水清岸綠美麗畫卷。海綿理念下水生態修復,宿豫區創造了一個個生動典范,打造了一條條河清水暢、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城市“最美河道”。西楚大道—牡丹江河海綿設施建設及生態修復工程,長5公里,總投資3.65億元,項目充分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采用了“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的雨水系統建設理念,設置了生態水泡作為末端雨水載體,有效收集處理場地雨水,改善了片區生態系統,提升了區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西楚大道與牡丹江河組成了近2平方公里的海綿區域,形成優美的生態景觀廊道。

    宿豫區先后投資21.3億元,完成城區世紀河、中運河、泰山河、宿泗路河、馬河、江山河等16條河道生態修復,清淤疏浚土方325.34萬立方米,砌塊護坡180.8公里,栽植水生植物110萬平方米、坡岸植綠630.2萬平方米、建設截污管道121公里,污水管網133公里,排污口151個。通過實施污染源生態攔截、底泥鎖定、水生植物修復、水體高效復氧、生物流化床、土著微生物修復等綜合措施,讓河道重新煥發生機,一條條碧波蕩漾、花紅柳綠的河道風景,為宿豫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水環境基礎。

    水安全保障詩畫“雨中看景”。“雨中不再看海,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家住在洪澤湖東路南側錦華名園的李瓊感嘆:“以前每遇大雨,洪澤湖東路是一片‘汪洋’,政府實施洪澤湖東路改造后,大雨,半小時積水消退;中雨,基本無積水。沿途打造的‘秀美水岸、碧波樓影、生態林彎’路景,雨中鑒賞,更是別有一番風韻。” 洪澤湖東路改造提升工程,是宿豫區海綿城市示范工程之一,側重內澇水患整治,將原來800毫米管徑的雨水管網擴大2000毫米,在道路南側開挖人工河流,總調蓄水量約6000立方米,通過路緣石開口收集道路面雨水,經沉沙井內進行沉淀、截污,再通過雨水管將沉沙井內干凈的雨水排放至雨水濕地(水泡)內進行調蓄利用,既緩解了該路段的排澇壓力,也凈化了雨水。

    宿豫城區每至大雨,外圍河道水位比城區還高,排水困難,多點內澇,在設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在城區外河新建1座排澇標準達20年一遇的泵站,解決排水難題。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設計流量46立方米每秒,安裝全貫流泵機組2組6臺套,新建連通橋1座,擴建牡丹江河節制閘1座,新建泰山河節制閘1座。2022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近掃尾。投入使用后,大暴雨、強降雨期間,城區排水能力將大大增強。“在海綿理念下的汛期水安全保障,主要通過擴徑雨水排水管網、擴容提水泵站、積水點治理等措施,提升排水能力。我們在兩年間先后完成雨水管網擴容改造51千米、新建排水泵站9座、大型雨水箱涵3座,根治城區32個積水點,汛期‘雨天看海’現象有了很大程度改善。” 宿豫區供排水中心主任史曉旭說。

    水環境治理鋪展“綠波千頃”。“海綿+”到“+海綿”,宿豫區在海綿理念下強化水環境治理,鋪展了城市一片水波瀲滟、綠波蕩漾的大美景致,在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大考中,宿豫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竣工不久的西楚大道—牡丹江河海綿城市重點工程,先后完成了4600平方米雨水花園、2700平方米下凹式綠地、1800平方米植草溝、1.7萬平方米水生態環境治理,綜合實現65%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0%面源污染消減率指標,以高顯示度的公共海綿空間和“園林+海綿”有機融合,打造了一條“林水相映,綠莖繁花”生態長廊,并榮獲全省100處“樂享園林”桂冠。

    海綿理念下的水環境治理提升了公園、廣場、生態廊道、道路綠化等園林綠地的內涵品質,成就了一個個碧水潺潺,百鳥和鳴的生態自然風光。家住臥龍灣小區的李丹丹每天都會在中運河風光帶慢跑,她說:“我每天早晨都會在濱河步道跑跑步,聽聽鳥叫、聞聞花香,感受大自然的幽靜和清新。”“中運河宿豫段水環境治理,先后完成企業搬遷22家、拆除違建36處、駁岸整治11.7千米、栽植水生植物87公頃、建設海綿‘水泡’41個,打造濕地森林、生態濕地、濱湖綠帶、生態滯留、水岸花溪、地被花海等51個節點生態景觀。生態修復治理,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集聚鳥類37種、洄游魚類17種,構筑了中運河宿豫段獨特的文化風光長廊。”宿豫區住建局黨委委員、宿豫園林中心主任肖漫介紹。走進梨園灣小鎮,新建的雨水濕地,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等多種海綿設施隨處可見,原本黑臭的水塘,經過“景觀+海綿”綜合治理,變成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花繁葉茂、候鳥翔集的美景,剛剛在附近買了住房的丁女士說:“綠城集團在這搞房地產開發,原先很多人不看好,經過政府水環境治理、水景觀建設,這里猶如一幅水墨畫,非常漂亮,很多人都在這里買了房。”

    海綿理念下水環境治理,給書香園、櫻花園、千鳥園廣場、運河體育公園、宿豫生態公園等公園綠地,帶來滿目蔥蘢;1155公頃綠化面積,42.68%的綠地率,讓宿豫城區鋪展“綠波千頃”。水綠交融的美景,提升了海綿城市的價值效應,也提升了市民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宜居度和幸福感。

    來源:宿豫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資訊
呼和浩特市開展雨水排放口專項整治行動
水利部部署實施河湖庫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建
海口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 研究推進我市“六
摸清全省水資源家底 青海完成1.95萬平
“十五五”時期要推動實現流域與海洋生態環
天津市水務局做好『六到位』 全面應對主汛
依托美麗河湖,助力構建水生態多元共治格局
常州市政府召開重點攻堅斷面水環境質量提升
“七下八上”關鍵期將至,今年防汛形勢如何
“里子”工程暢通城市“血脈”——酒泉市城
熱點資訊排行
1澳大利亞悉尼多個飲用水集水區檢出“永久性
2陽泉市財政局下達省級補助資金 支持城鎮排
3AI模型揭露美國地下水污染:超7100萬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退役動力電池、
6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沼氣與農業廢棄
7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
8什么導致了西班牙極端洪澇?
9解鎖循環經濟密碼,開啟產業黃金市場 第2
10西班牙媒體:洪災過后,西班牙魚米之鄉自然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Copyright © 2000-2022 www.gzhc66.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業網互聯網站 經營證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203225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