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太湖之美,美在太湖水。望著綠水青山,伴著魚米之香……太湖那么多美,讓每個走近她的人都流連忘返。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擁有405公里長的湖岸線,流域地跨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左右。然而,2007年的春夏之交,太湖出現藍藻大爆發,讓太湖這顆“明珠”黯然失色。經過十多年的鐵腕治污、科學治理,一個人水和諧的太湖流域又逐漸回到人們的身邊。
十幾年的太湖水治理歷程,所實施的方案和措施堪稱當今中國水環境治理的“百科全書”。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防治資金超過千億元,新建各種污水處理管網24500公里,相當于繞太湖56圈。太湖流域治理也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個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第一批國家綠色保險試點;率先在地方法規里確立“環保優先”原則;率先建立省市縣三級流域管理機構;開創影響深遠的“河長制”;在流域交界斷面引入生態補償理念;提高全流域污水處理費,讓運營單位不再虧損,調動治理污染積極性……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到2021年,太湖湖體水質總體評價為Ⅳ類,較2007年提升了兩個水質類別。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中有17條達到或優于Ⅲ類,較2007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太湖流域連續14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兩個確保”目標。太湖流域經濟增長接近翻兩番、人口增加近兩千萬,同時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河網水環境質量顯著提高,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太湖正逐漸恢復昔日魚翔淺底、碧波蕩漾的美景,這得益于科學治太、精準治污的堅持。在蘇州市吳江區的東太湖區域,可以看到衛星遙感、自動監測、人工巡測、無人機查看等一張“天地一體”的監測預警網絡可24小時監測太湖的水質變化。而位于宜興丁蜀鎮的蓮花蕩農場的生態轉型可堪稱從被動治理到主動治理、鐵腕治太轉向科學治太的一個縮影。以前蓮花蕩周圍都是圍網養殖、魚塘和養殖場,環境臟亂。如今的蓮花蕩稻香鴨肥,不僅有智能灌溉溝渠,還運用物聯網技術實行精準施肥,減量化施肥,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實施智慧種植,蓮花蕩農場已建成綠色、有機水稻田5000畝,水質已從劣Ⅴ類轉為Ⅲ類。
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努力,再到守護太湖的每一個人,大家的堅守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重塑太湖優質環境,我們仍需守牢治水責任擔當,精心呵護這一片溫山軟水,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幸福河湖之間。
審核專家:高志嶺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