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嘉陵江濕地公園
城市為什么容易內澇,就是城區硬化太多,雨水只得順著流往低洼處。 海綿城市建設能最大限度解決這一問題,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促進健康水循環,解決內澇同時又實現水資源再利用。
《南充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將從7月1日正式實施,從法治上保障海綿城市建設。6月30日,南充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相關部門對這一條例進行解讀。
海綿城市:城市像海綿一樣,促進城市健康水循環 南充市海綿辦副主任、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楊榮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促進城市健康水循環。 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跨尺度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是海綿城市的核心。
海綿城市建設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推動城市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的形成,是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下的有機結合,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為什么建?2030年,城市建成區80%面積要“達標”
南充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城鄉建設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蒲影飛介紹,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2022年,南充成功申報為首批省級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市,第一時間將《條例》納入2022年度立法計劃,5月25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批準,《南充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據南充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部署有力有序落地,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通過地方立法可以及時總結固化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工作機制,確保南充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繼續在法治軌道上常態化整體推進,明確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和海綿設施運行維護責任主體,加強在城市建設中系統性推動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方法、技術和措施,加快修復城市水生態功能,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打造高品質生態宜居環境。
實踐基礎:南充已有23個海綿城市項目納入省級示范
“印象嘉陵江”濕地公園,這是南充開展“海綿城市” 建設以來取得顯著成效的縮影,主要包括上中壩濕地、江東音樂噴泉等建設內容。 江心荒灘被全面改造升級后,從漫灘蘆葦到生態桑園,從濕地長廊到水鳥林地,變成了一個滿足群眾休閑需求的濕地公園,重點突出了彈性水島、天堂鳥巢、千年蠶桑生產等元素。生態滯蓄塘、雨水花園、透水鋪裝、植草溝、下沉式廣場……在嘉陵江清泉壩濕地公園隨處可見,海綿城市理念在這里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公園的美景和燈光秀,不僅刷爆了市民和外來游客的“朋友圈”,還引起了央視《新聞聯播》《晚間新聞》的關注,讓全國觀眾看到了一個面貌全新、朝氣蓬勃的南充。
事實上,南充在城市建設中,多個項目早已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和要求進行,目前已有23個海綿城市項目納省級示范。
楊榮介紹,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南充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新條例就是對這些經驗進行總結和固化,城市新項目建設必須按海綿城市理念來規劃,按海綿城市的技術來要求,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在南充主城區構建“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的城市海綿體,建設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生態宜居的山水園林城市。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