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堅持高站位、寬視角、大格局、多措施加強水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變“水患”為“水利”, 并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探索出一條把生態好水變成經濟發展“活水”的有效路徑。
發力水生態高水平保護。緊盯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強化區域水環境質量保護,持續推進南漪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和無量溪河、梅溧河、徽水河等重點流域治理,完善園區污水管網建設,規范水環境管理,實現污水應收盡收。緊盯飲用水安全,實施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完成68個農村“千噸萬人”、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緊盯嚴控排污總量和污染項目審批,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等“十小”企業,在2022年完成排查和整治“散亂污”企業158家的基礎上,2023年又排查“散亂污”企業75家,完成整改56家,嚴守流域水質安全底線。全市16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標率實現“雙百”,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13個在用的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指數排名全省前列。2022年凈獲水生態補償資金3303萬元,名列全省第一。
發力水產業加速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高質量保護的前提下,靠著優質的水源做足“水文章”。宣城市水陽鎮利用好水生態,大力發展公司+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戶的四位一體經營發展模式,開啟淡水蝦蟹產業三產融合的發展新模式。該鎮目前已擁有5萬畝優質養殖水面,水體宜養殖魚、蟹、蝦、鱉等名特優水產品,年產河蟹、魚蝦等水產品2萬多噸,總產值達7億元,形成幼蟹培育、成蟹養殖為主導,以青蝦、魚類養殖為輔助的規模化、品牌化特色水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產業基地,產品銷往蘇、浙、滬、粵等地。其中全鎮幼蟹培育面積4萬畝,幼蟹年產10億只,占全國幼蟹市場的1/8,產值高達2.6億元。幼蟹培育規模居全國鄉鎮之首,被農業農村部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幼蟹第一鎮”的金牌美譽,實現以水質為核心的生態產品價值方式的實現。目前,全市涌現出一批經濟實力強勁的水經濟產業規上企業,并且水權交易正式落地,實現了以水質為核心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發力水資源景觀帶。借助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依托好山好水,重點打造美麗河岸風景線,聚力打造全域旅游的“宣城樣本”。全面開展河湖岸線綠化工作,層層推進,步步為營,扎實推進河湖“清四亂”工作,形成社會各界共同治水管水、愛護河湖新氣象。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先后完成青弋江治理工程(文昌段)、城東聯圩城區段水陽江綜合治理等4條主要支流治理建設任務;組織實施了雙橋河、周寒河、沙河、北山河等21條中小河流治理建設項目,治理河道總長100.7公里。全力推進安徽省港口灣水庫灌區(宣州段)工程、水陽江中游防洪治理工程、水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14個重點項目建設,年度計劃完成投資8.5億元。結合生態水利項目建設,精心打造省、市級幸福河湖示范點,堅持以示范引領帶動河湖管護升級,并陸續完成沙河洪林集鎮段、水陽江水陽集鎮段、朱橋搖櫓小鎮段等8處省、市級幸福河湖創建驗收,區域生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得到極大提升。昔日臟亂差的河湖一躍成為如今的“網紅打卡點”,成為本地及周邊市民一日游的首選之地,既然打造美麗河岸風景線,又提升了城市綜合品位。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