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工業經濟動能澎湃。近日,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藍印時尚小鎮,企業開足馬力,趕制訂單。依托園區集中供熱、供氣、排污服務,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5%,能耗成本卻降低20%。而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近萬噸危廢實現了資源化利用。“通過減污降碳‘內循環’,去年我廠廢硫酸處置成本從2億元降到1600萬元。”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這樣的盛景,在10多年前難以想象。彼時,因傳統工業的粗放型發展,因水而生、依水而興的紹興飽受水環境問題的困擾。也正是在那時,紹興以“五水共治”為引領,開始“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其中就包括開創性地實施印染化工行業跨區域集聚搬遷,對傳統重污染產業實現“一園式”管理發展,為新興產業騰退出用地。
這樣的蝶變,也發生在農業領域。擁有全國最大淡水珍珠養殖基地的諸暨,以治水為契機深入開展生態養殖。通過疏通湖畈內水系、貫通萬畝蚌塘、新建引水泵站等舉措,目前諸暨已建成生態養殖示范基地9個,有效解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堵塞不暢、水資源不足等問題,成為紹興市首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市。
除了諸暨,在被譽為“小水電之鄉”的新昌,該縣投入1.46億元項目資金,升級改造了21座農村集體小水電站,并積極探索小水電綠色發展共富模式,打通“資產—資金—股金”的價值轉化通道;嵊州市也通過實施“農民+企業+合作社”農業節水模式,建立村級用水管理小組240個,帶動農民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有效解決農田“大水漫灌”的老大難問題。
全域推進,多管齊下。近5年,紹興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一直保持100%。在此基礎上,紹興市又按照以水為脈、連線成片的思路,全面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景觀帶建設,加快打造全域大景區大花園,有效提升優質水資源的自主“造血”能力。
截至目前,紹興全市已成功創建市級“美麗河湖”85條(個),其中省級“美麗河湖”71條(個),帶動建立周邊農家樂720余家,形成網紅打卡點114個。
在柯橋區,通過挖掘沿線紅色遺跡、紅色故事,6條紅色游步道已展露新顏,水鄉古鎮、精品民宿、鄉村休閑觀光園等“親水”經濟蓬勃發展。2022年該區王化溪5村游客量達到50萬人次,村級收入增加30%。嵊州市也投資20多億元建設了詩畫剡溪、美妙三公里、艇湖公園等重大水利項目,并實施“清水繞百村”提升工程,累計接待游客10余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
美麗河湖,網紅打卡點,親水旅游……如今的紹興,人水相親,水潤富民的情景隨處可見。此外,人水相親,水潤富民還體現在飲用水問題的解決上。位于曹娥江下游的湯浦水庫解決了虞紹平原300萬人的飲用水問題,成為紹興重要的“大水缸”。而剛啟動建設的鏡嶺水庫工程,將綜合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態環境改善、發電等功能,為紹興全市提供更多優質水資源。
眼下,紹興又著力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農業等跨界融合增效,奮力走出“人文為魂、生態塑韻”的城市發展之路,進一步擦亮“稽山鑒水”金名片,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高地,讓生態資源更好地成為生態資本、生態紅利。
“在這一新征程中,我們將積極探索幸福河湖建設新路徑,強化斷面水質‘黃、橙、紅’三色預警機制,精準落實‘一點一策’治理方案,增強河網水體流動,確保河湖常年‘凈、清、美’,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優雙贏。”紹興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