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生命運河探源”走進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記者團從河南平頂山市啟程,驅車近160公里,在完成對寶豐縣和溫縣的中線干渠工程采訪后,抵達焦作市。據了解,2014年,當南水北調中線段開始運行,漢江水自南向北一路奔騰時,既會流經10米高空,也會被引入黃河河床底部地下40米深隧道,確保送往津城的水,水質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世界最大渡槽“托水上天”
平頂山界內有沙河、大浪河、將相河三條河流,恰好與南水北調中線段干渠相交,為確保水源不受外界河流影響,特別采用了“渡槽送水”的方法。記者看到,河床上豎起的混凝土支柱,把一個個巨大的U形槽體托舉至10米高空,不僅避免了與外界河水的接觸,更使得干渠自南向北形成地勢落差,使水源不需借助外力就能流動。平頂山項目部技術人員于澎濤告訴記者,沙河渡槽是世界上最大的渡槽工程,總長11.9公里,需要188個巨型槽體相連,每個槽體高9.4米,寬9.3米,長30米,重約1200噸,四組并聯減輕單位面積所受壓力,令水平穩地奔騰在10米高空。
黃河隧道“引水入地”
南來的漢江水與東流的黃河水十字相交,擦肩而過卻“江水不犯河水”,這一奇觀將通過南水北調中線段兩條4250米長的穿黃隧道成為現實。記者進入地下40米深處的隧道發現,隧道內直徑相當于三層樓房的高度,即便在里面跑上一列火車也綽綽有余。據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工作人員魯肅介紹,正式開始輸水后,漢江水將以每秒320立方米的速度通過,需綜合考慮隧道承壓、地質結構和有可能到來的黃河洪水,因此把隧道深度設置在河床地下40米,并把特殊材質的環狀鋼筋,植入混凝土結構中提升穩定性。工程按黃河300年一遇洪水設計,主要建筑物設計地震烈度為7度。目前穿黃隧道已實現南北貫通,正在進行收尾工作,預計將于2013年12月正式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