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濟寧市,下同)按照建立“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紅線)實行“四項制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和水資源管理責任考核制度)的總體要求,積極探索,多措并舉,強力推進,全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大力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實行用水總量控制。2011年6月,市政府制定發布了《濟寧市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各縣市區也分別出臺了配套辦法。2011年12月,市水利、發改、經信、環保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強化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強化水資源論證,規范取水許可審批,嚴格執行“五不批”原則,即未開展水資源論證的不審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審批,在地下水超采區取用地下水的不審批,未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的不審批,退水水質不符合水功能區要求的不審批,嚴把入關口。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堅持“三先三后”即“先客水、后主水,先地表、后地下,先中水、后淡水”的原則,鼓勵使用再生水,優先使用地表水,限制開發地下水,積極調引外來水,努力提高地表水、再生水和非常規水的利用率,對新上火電項目要求首先使用再生水,且再生水使用率要達到50%以上,對煤礦生產項目,要求首先用足用好礦坑排水,否則不予審批取水許可。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編制完成了《濟寧市“十二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提出了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重點工程和制度建設等對策措施,出臺了《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節水限水的意見》,并把各項措施落實到相關責任單位。堅持實施計劃用水制度,每年制定下發400多家工業企業的年度用水計劃,并對用水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對超出計劃的用水采取累進加價的方式征收水資源費。
強化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入河排污口的普查登記工作,目前全市共登記入河排污口94家,摸清了排污口位置、類型、排放方式、流量、主要污染物濃度等基本情況,實行“一口一檔”管理。每年開展入河排污口的核查與監測工作,強化入河排污口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確保達標排放。對2005年以后設置的入河排污口,均按要求進行論證,嚴格審批,對不符合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要求的堅決不予批準。加強水環境監測。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網絡,每季度監測一次,并發布一期《濟寧市水功能區水資源狀況通報》。水環境監測站點達到420個,其中地表水監測站點144個,地下水監測站點256個,重點入河排污口監測站點20個,基本實現了對全市水資源水環境監測的全覆蓋。把62條河流、11座水庫和南四湖上級湖和下級湖均納入市級水功能區劃范圍,依據用水和生態環境需求劃分為不同的水功能區,并進行確界立碑。加強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南水北調核心保護區禁止設置排污口,對南水北調調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入河排污口逐步關閉,確保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符合2013年通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