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8日電 綜合本報記者吳成良和新華社報道:正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出席2009“世界水周”論壇的代表呼吁說,各國應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解決水資源問題。
17日正式開幕的“世界水周”論壇,由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主題是“應對全球變化——為了共同利益使用水資源”。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和科研人員,共同探討水資源在世界和平、經濟發展、公共衛生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世界水資源合理利用問題上面臨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水與衛生問題是減貧關鍵
“世界水周”論壇始創于1990年,是全球研討和應對水資源問題最重要的論壇之一。瑞典國際發展合作大臣卡爾松在本次論壇上發表講話說,世界上每年大約有400萬人因為與水和衛生相關的疾病而死亡,通過提升水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可以幫助世界貧困人口改善生活和健康水平。她呼吁全世界關注“涉水衛生”,建議各國相關部門和不同國家及地區采取必要的“協調與合作”,為所有人提供安全的水資源。
與會專家認為,提供安全的飲用水和改善衛生條件是推進世界減貧進程的關鍵。過去20年里,世界在增加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改善涉水衛生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據悉,目前世界87%的人口能夠獲得安全的飲用水,比1990年提高了10%。但是,世界上仍有約10%的人口沒有清潔的飲用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06年僅58%的人口能獲得安全飲用水。專家警告,由于受人口增長、城市化、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無法獲得水資源的人口將繼續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25年無法獲得清潔水的人口將增加到18億。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18日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到2050年,亞洲人口將增加15億,人口激增將給目前已出現的糧食短缺造成更大壓力,屆時糧食需求將翻番。報告指出,亞洲各國政府必須加強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加快改善現有農業灌溉設施,尋求更現代、更有效的水資源利用方式。報告還說,亞洲各國的農業灌溉系統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已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解決糧食需求激增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和水資源。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主任科林·查特斯表示,亞洲在上個世紀通過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改良農作物品種和大量使用化肥等方式開展了一場“綠色革命”,由此帶來的糧食產量增長跟上了人口增長的步伐。如今,在農田擴展空間已經有限的情況下,“亞洲需要發起針對水資源的‘藍色革命’”。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主張的“藍色革命”內容包括:改進陳舊的灌溉系統,如將大水漫灌改為更加節約的噴灌或滴灌等;支持農民采用適合當地特色的灌溉技術,有效利用各種地表水、廢水和地下水;公共服務機構與私有機構合作,增加水業的資金來源;整個社會對用水進行宏觀調控;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等。
查特斯解釋說,“藍色革命”的一個目標是將單位水資源對應的糧食產量翻一番。另外,農業用水是亞洲最大的用水領域,其比例在南亞一些國家甚至達90%。“藍色革命”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將該比例降至平均65%左右。
關注水資源跨界合作
本次“世界水周”論壇還特別關注水資源的跨界合作利用問題。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17日發表了一份題為“合理利用跨界水資源:有效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的報告。該報告以發生在世界各地跨界水區域內的實例為教材,號召國際社會吸取以往世界各地跨界水資源利用的經驗教訓,更新在跨界水資源合作方面的觀念,結合報告中提供的解決辦法,制定出適合自己國情的跨界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有效合作方案。
在17日的高級別小組會上,與會專家分析了影響跨界水資源合作與管理的復雜因素后指出,實現跨界水資源有效合作的關鍵是,享有跨界水資源的所有利益攸關方應為共同利益而關注科學管理和聯合開發水資源。與會各方分享了跨界水合作利用的成功經驗,深入探討了水循環利用系統的研發、創新跨界水資源管理、制定共享跨界水策略等問題,期望跨界水資源成為未來區域合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