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底蘊深厚、地阜物華,在國家生態市創建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努力促進山、水、人、城的相互交融,宜商、宜居、宜游、宜人的城市特色得到了更充分的彰顯。
強勢推進城市人文景觀建設。宜興加大對歷史文物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相繼組織梁祝文化遺跡、名人故居、自然遺產修復工程,實施古蛟橋、古城墻、護城河等古景再造工程,促進城建、歷史、生態的有機結合。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加強生態公園、文化中心等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城市人文景觀建設,相繼完成了龍背山生態修復、團氿水環境修復等市政工程,建成城區五條河道沿河景觀帶,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的生態景觀,城市“綠肺”、“藍腎”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顯著增強。
積極開展城鄉綠化造林。以綠色家園創建為主要抓手,扎實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工作,目前全市建有園林式單位7個,園林式居住區5個,無錫市綠色家園示范鎮5個,無錫市綠色家園示范村57個。同時在8條主干線、長達250公里的公路兩側,分別設置了30米寬的綠化帶,在公路主要出入口和主要路段設置了近20個、面積達兩萬余畝的大型生態景觀點;在太湖大堤西側250米、入湖河流上溯3~5公里的兩側50米建設“綠色走廊”,城鄉綠化面積每年新增4萬畝。并在城市各路段、各板塊及時做好補綠、增綠、添綠、造綠、插綠工程,形成了庭院綠化、小區綠化與公共綠化、道路綠化齊頭并進的綠化新格局,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7%,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1.8平方米。還劃定了重要山體、水體、濕地保護區規劃控制的紅線,抓好森林、植被、濕地的保護工作,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完整性。
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在投資4.7億元實施橫山水庫引水工程的基礎上,2007年7月宜興市投入5.5億元,啟動了以橫山水全覆蓋為核心的城鄉優質安全飲水工程,使全市100萬群眾喝上了干凈、甜美、放心的橫山水,目前橫山水已基本覆蓋全市域。編制了保護區規劃大綱,采取強力措施關停或搬遷了水庫周圍30多家化工、油漆企業,投資3800萬元建成了太華鎮污水截流工程,出資300萬元搬遷了水庫上游的重點污染源——溧陽市陽光造紙廠,并與周邊縣市建立了橫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域聯動機制,確保橫山水庫各項指標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積極開展應急水源論證和選點,對龍珠水庫等重點水源地也實行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實現了全市水源地保護“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