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巡檢,齊魯石化供排水廠員工楊海疆的心情都經歷著一次起伏。巡檢前半段,映入眼簾的是濃綠色的工業污水,翻滾著污濁的泡沫,散發著異味。“就是一潭死水”。楊海疆加快腳步往前走,看到經初步處理的污水變得清澈了些。走到污水處理終端的水池旁,他的心情會好起來。水池清澈見底,養著上百條金魚。“這就是我們處理好的工業污水,COD(化學需氧量)低于60毫克/升,能養魚,這可是國內最高標準”。
楊海疆所說的國內最高標準有據可查。該廠環保中心主任王德海介紹,國內對工業污水COD的排放標準大都定在80毫克/升。2010年6月起,山東省政府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把省內小清河流域工業污水標準提升至COD低于60毫克/升。“要達到景觀用水標準,其標志之一就是能滿足魚類的正常生長需求,這遠遠高于國內一般的排放標準。”王德海說。
外人很難理解,從80降到60有多么難。但對齊魯石化來說,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該公司除了處理自己的生產污水,還承擔著47家地方化工企業共51套生產裝置的污水處理任務,日處理污水超過6.2萬立方米。更要命的是,大部分污水高含鈣、高含鹽、易結垢,水質波動劇烈,處理難度極大。
供排水廠凈化車間主任高慶然承認:“把COD降到60以下,是以前從沒想過的事情。”但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齊魯石化總經理李安喜明確表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必須高質量完成污水處理!”
供排水廠隨即把污水達標當做第一要務,全面開始“軟硬”兼施的治污歷程。
在“硬件”上,他們在集團公司統一安排下,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污水裝置的處理水平。在前期投入5億元資金、完成5座污水場達標升級的基礎上,集團公司2010年又投入7000多萬元,對齊魯供排水廠實施污水達標技術改造,積極引進清潔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使該廠成為國內污水處理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之一。
“齊魯石化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我們把污水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排污標準也大大提高,環保局對我們評價很高。”當地靈芝化工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齊魯供排水廠與地方排污企業簽訂承諾書,定死了排放的“硬指標”,要求他們提高排放標準,降低后續處理難度。該廠把47家地方化工企業列入巡檢目錄,定期抽檢化驗,組織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服務,幫助他們優化生產工藝,既提高了污水排放質量,又使地方企業運行更加經濟。
在“軟件”上,供排水廠利用班組學習、內部簡訊等載體,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理念,增強員工環保意識。同時,強化管理,以精細化操作為主要內容,建立了責任執行、監督制約和考核評價機制,形成了標準化操作體系,為提高現場作業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供排水廠廠長王衛華說:“排放標準提高,我們的工作水平當然要更高,要求要更嚴。這需要我們干部員工付出更多努力,通過教育引導和完善管理考評機制,讓大家統一認識,自覺干好自己的活兒。”
凈化車間技術員邱增中也表示:“提高污水排放標準是一件好事,大伙兒的工作勁頭也很足。氧曝池進水量的調節控制范圍,從原來的50立方米縮小到35立方米,操作難度增加了,但班組員工都能高水平完成。”
“軟硬”兼施讓齊魯石化的治污之路順風順水。2010年10月底,該公司外排污水COD低于60毫克/升。截至2月5日,已實現連續達標排放470天。“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這一水平,國內煉化企業還沒有第二家能夠做得到。”王德海說。